2011/02/20

Straight actors steal lesbian sex scenes as Hollywood embraces gay romance

With Black Swan and The Kids Are All Right vying for Oscars, it seems Hollywood is growing up ... but the best roles still go to straight women
2010, THE KIDS ARE ALL RIGHT
 
Annette Bening and Julianne Moore in The Kids Are All Right. Photograph: Handout
The two favourites for the 83rd Oscar for best actress are Natalie Portman and Annette Bening and, if either of them wins, the ceremony will also mark a momentous night for many more women: it will be the night when lesbian sex scenes became part of the cultural mainstream.

Bening's role as the strong matriarchal figure in a gay family in The Kids Are All Right naturally involves showing the daily intimacies of life with her on-screen partner, played by Julianne Moore. In contrast, Portman's brittle portrayal of the prima ballerina at the centre of Black Swan, a part that has already earned her both a Golden Globe and a Bafta, draws her into a lesbian encounter with a rival ballet dancer that is far from domestic. In both these very different films the gay content is presented as merely incidental to the plot. In fact, of course, it is key to what makes both screenplays feel like fresh, modern stories.

In director Darren Aronofsky's Black Swan, the sexualised rivalry between female leading characters is no longer used as a background note, as it has been in popular thrillers since the heyday of film noir, right up to Nicolas Roeg's Black Widow in 1987 or Barbet Schroeder's Single White Female in 1992. Instead, it takes centre stage. Lisa Cholodenko's The Kids Are All Right can claim to be groundbreaking, too. It is the first mainstream hit to herald an age when legalised marriage between women might be accepted across the US.
As Colin Firth demonstrated last year with his Oscar nomination for A Single Man, playing a gay character can be a rewarding challenge for a straight leading actor – and one that often brings critical plaudits.

But this year the lesbian sex scenes on screen have become more explicit and more frequent, particularly when compared to the scarcity of Hollywood sex scenes between gay men.

At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in Utah this year, several new films also put lesbianism in the spotlight. Industry excitement concentrated especially on Pariah, a coming-of-age film from director Dee Rees that told the story of Alike, a gay African-American teenager in New York. The premiere met with a standing ovation and Focus Features has snapped up the worldwide rights to distribute the film ahead of interest from the Weinstein Company and Sony Pictures Classics. Another hit at the festival was a camp, comic treatment of lesbian love. Codependent Lesbian Space Alien Seeks Same tells the story of a reticent, greetings card shop worker whounwittingly falls in love with a lesbian alien called Zoinx.

Before the mid-1930s the restraints of the Hays Production Code in Hollywood meant that depictions of homosexuality were specifically forbidden. Even in the more liberated decades that followed, the physical passion of one woman for another was only ever hinted at on screen, as in the 1961 film version of Lillian Hellman's play The Children's Hour, or else confined within the walls of arthouse cinemas, as with modern gay classics such as 1985's Desert Hearts.

Axel Madsen's 231-page study of Hollywood's secret lesbian group, The Sewing Circle, caused uproar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996. It focused on close friendships between Greta Garbo, Marlene Dietrich, Judy Garland and Joan Crawford, and claimed that Myrna Loy, Tallulah Bankhead, Elsa Lanchester, Barbara Stanwyck and Fred Astaire's sister Adele were all involved in a thriving lesbian scene. Madsen's clear implication was that a network of covert homosexual activity still dominated Hollywood. Now many actresses, such as Ellen DeGeneres and Portia de Rossi, are openly gay.

The casting of Portman, Moore and Bening, all straight actresses, in the roles of women who are bisexual or lesbian has provoked acrimony in Hollywood's gay community. Some argued that only well-known heterosexual stars were happy to take gay parts because they could be confident their career would not suffer. This view was drily echoed by gay British novelist Stella Duffy this weekend. "It seems it is always fine for straight women to play lesbians – in fact, they quite often get Oscars for it," she said.

Casting gay women in straight female roles is more of a problem. Several well-known Hollywood leading ladies are thought to be lesbian, but have decided to keep it quiet. Just as gay actor Rupert Everett recently admitted to the Observer that he "would not advise any actor necessarily, if he was really thinking of his career, to come out", so female starlets who want a shot at the A-list must still lead a double life.

Last month lesbian actress Jane Lynch, who plays bitchy cheerleading coach Sue Sylvester in Glee, showed some sympathy for the problems facing casting directors. "This is a business of projection and desiring people from afar," she said. "And watching people go through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so there has got to be some truth to it, in terms of, 'I could see myself with that person'. Because the leading man and lady are the people we want them to fall in love with, and most of the audience is straight. So, for right now, we can only use straight actors."

While the era in which Rock Hudson was forced to marry his agent's secretary to keep up appearances is behind us, Neil Giuliano, president of the 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 points out that it is still legal to be fired from a job in 30 of the American states for being gay and there is no federal hate-crime legislation. Coming out can still be dangerous for anyone, let alone a public figure. Duffy recalls talking to a rising British stage star who told her she had been advised to stay "in the closet".

"I was shocked to speak to a young actress who had been told by an older gay actress that she should definitely not come out if she wanted to get a range of roles. And this was an actress who had just done a film and a three-month stint in a regional theatre!" said Duffy. "I was really surprised because I knew she was gay and she was successful and she did not know whether to be out or not."

Duffy suspects the difficulty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till few high-profile lesbians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t has been easier for women to stay invisible; not right, but easier. We didn't ever have the law against us. Men have had to come out and fight."

Several leading Hollywood actresses have come out in recent years, from Amber Heard, star of Pineapple Express, to Lindsay Lohan and Sex and the City's Cynthia Nixon, but their decision still often coincides with a tacit acceptance they may no longer be leading-lady material. Meredith Baxter, the star of the sitcom Family Ties, announced she was gay live on television, while Kelly McGillis, the leading lady in Witness and Top Gun, came out on SheWired.com, one of the largest lesbian-oriented websites in America. "I am done with the man thing," McGillis said. "I did that and need to move on in life."

The actress, who had married twice, said that coming out was a hard process that had started when she was a girl. "It was a long, arduous journey for me," McGillis said. "I had a lot of things happen that convinced me that God was punishing me because I was gay, so that was a hard process for me."

Historically, lesbian characters in film are often portrayed as threatening. Just as homosexual or effeminate men are viewed with suspicion in many screenplays, so gay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predatory obsession.

From the Beryl Reid character in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 to the malevolent and deluded teacher who is played by Judi Dench in Richard Eyre's film of Notes on a Scandal, cinema's crop-haired lesbians are clearly to be avoided. Beautiful young ballet dancers, however, can at least expect to be granted a sex scene.

This sort of unbalanced representation of gay women in mainstream show business is inevitable, Stella Duffy is convinced, as long as Hollywood is controlled by male bosses.
"The reason we see a lot of gay female sex on screen now is because straight men tend to get off on seeing gay women on screen and they don't get off on seeing gay men. And men are in charge. It is as simple as that," she said.
source

It ain't broke

Plans to discourage foreign students threaten a successful British business

Student visas

Thanks for the memories
 
TWO countries, keen rivals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nounced reviews of their visa systems in December. Australia, which has seen applications from foreign students fall since it began tightening the rules to combat immigration fraud in 2008, is thinking of relaxing them again to boost numbers. Britain, which has also been cracking down on abuse, wants to tighten its system further. At a time when university funding is being squeezed and exports are expected to power the shaky economic recovery, this approach has its critics.

Britain has recently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wave of immigration in its history. This contributed to a long stretch of economic growth, but has also provoked unease about jobs, wages, public services and terrorism. Before last year’s general election the Conservatives made a pledge to cut annual net immigration, currently around 200,000, to the “tens of thousands” by the end of this parliament; now in government (with the Liberal Democrats), they are trying to meet it. The trouble is that many immigrants are either Britons returning from abroad or other European citizens who can’t be kept out.

Thus in November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announced a permanent and controversial cut in the number of non-Europeans coming in to work (a fifth of the total in 2009); this week it revealed that those earning more than £150,000 ($240,000) would be exempted from the new limit. Students are a far bigger target, accounting for well over half of non-European migrants, and their numbers have been rising (see chart). It isn’t surprising that they are in the government’s sights too.
Yet students contribute some £10 billion a year to Britain’s economy, guesses Dominic Scott, chief executive of the UK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 a pressure group. Higher education alone is the country’s seventh-biggest export, reckons Steve Smith, of Universities UK, another lobby.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subsidise domestic ones, who pay lower fees, and keep labs open: they do the lion’s share of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ny schools are thriving and creating jobs thanks to foreign students. 

All the same, there are worries that student visas are used as an easy way into Britain’s labour market. Some immigrants sign up at bogus colleges that provide little or no education; some students never leave. An attempt by the UK Borders Agency (UKBA) to quantify visa fraud found much flouting of the rules at private further-education colleges in particular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t language schools). Damian Green, the immigration minister, thunders against people who ostensibly study in London while working in Wales.

But the government, desperate to redeem a misguided promise, seems to be reaching for a hatchet instead of a scalpel. Though firm proposals are not expected until March, the broad outlines of the likely changes are clear. Only “highly trusted” schools and colleges will be allowed to offer foreigners courses below university level. Applicants might have to show a better grasp of English than in the past. Those who want to go on from one course to another might have to go home to apply for another visa. And the prized right to stay and work for two years after completing a degree is likely to be reduced or removed. 

Nervous colleges protest that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had already made the system tougher—by, for instance, raising the English-language requirement for visa applicants. The register of outfits entitled to recruit foreign students had been whittled down from more than 12,000 to around 2,200 UKBA-approved establishments by March 2009; since then 60 more have been struck off and 68 are currently suspended. Over a quarter of institutions have agreed to stricter report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become “highly trusted sponsors”.

Immigration rules aren’t the only factor affecting students’ choice of country: Australia might have suffered as much from its strong currency and some well-publicised xenophobic incidents as from a harsher visa regime. Britain has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an enviable reputation for quality. But visa rules matter: many schools reported a decline in Japanese business after the last tightening of the language requirement. The British Council, a cultural body, says there is concern in China, in particular, over the coming shake-up.



Internship The Britain section will soon be choosing an intern to work for several months this summer.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letter and an article of about 600 words that they think would be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A small stipend will be paid. Applications must reach britainintern@economist.com by March 19th.

2011/02/19

物價漲幅大 是工資加幅兩倍

2011-02-19 05:27:00

(本報訊)官方數據顯示,物價上漲額是工資上漲額的兩倍多,導致勞工每年人均收入要抵銷750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勞工人均工資上漲率降低,去年最後一季僅上漲1.8%,為去年8月以來最低值,12月人均每週收入為456鎊。

而零售價格指數本周公布數據顯示,居民生活消費增加了5.1%,意味著勞工人均收入實際減少3.3%,相當於購買力每年降低782鎊。 央行行長金恩警告,英國家庭將繼續經受物價上漲和工資緩升的痛苦。他在公布季度通脹報告時稱,大部分家庭面臨節儉開支,這是所有人為經濟危機付出的代價,也是恢復經濟平衡的產物。 唯一的問題是讓物價暫時上漲是否比令工資長期降低要好。

工資低增數據正好在失業率公布之時提供給公眾。去年最後一季失業人數增加4萬4千,達2百49萬人。 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智囊機構的經濟學家戴維斯(Charles Davis)說,通貨膨脹已達到目標價格的兩倍,目前就業市場情況暗示潛在危機。

工資增加緩慢表明,英國廣大勞動力實際收入降低。 Markit的主要經濟學家威廉森(Chris Williamson)說,虛弱的就業市場將繼續導致廣泛的就業狀況不穩定,意味著僱員在要求更高新酬時會很謹慎。高升的失業率強調了英國經濟的虛弱。
source

買氣回溫 英1月零售銷售長紅

(中央社台北2011年2月18日電)英國1月零售銷售成長,增幅達經濟學家預測近4倍,主要因消費支出在歷經百年來最寒冷的12月後止跌回升。

英國國家統計局今天於倫敦表示,1月零售銷售月增1.9%,反觀12月經修正後為月減1.4%,肇因當時的冬雪與低溫讓民眾難以購物消費。1月零售銷售成長幅度改寫去年2月以來新高,並超出彭博社訪調22位經濟學家平均預估的0.5%。

若與去年同期相較,英國1月零售銷售攀升5.3%。

儘管這份數據更進一步證明,去年第4季英國經濟萎縮0.5%可能只是復甦短暫受挫的現象,零售業者今年恐怕仍會面臨壓力。英國通膨率飆高,已高出英格蘭銀行(BOE)目標水平1倍,而增稅手段則可能會使消費力受影響。

倫敦IHS全球洞察組織(IHS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阿契爾(Howard Archer)表示:「這是大幅度反彈。」阿契爾說,「這是個好消息,但通膨升溫與低工資成長將壓縮收入,加上高失業和市場臆測升息等因素,都讓我對今年消費支出擔憂不已」。

國家統計局指出,包含百貨公司在內的「非專賣店」營收1月份月增5.7%,年增率則為10.7%。服飾與鞋類銷售月增3.4%;食品業者營收較前月攀升0.3%,卻較去年同期滑落2.3%。

國家統計局表示,英國政府調升加值型營業稅(VAT)和嚴寒天氣都在12月與1月對需求造成影響,並預估這兩個月銷售成長0.5%。(譯者:中央社尹俊傑)
source

2011/02/18

美國債務違約不再遙遠

美國債務違約不再遙遠

2011年02月10日 06:58 AM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詹姆斯•波利提


美國和已開發國家債務結構比較圖

如果美國不理順其財政狀況,“我們就會重蹈歐洲的覆轍,甚至可能更糟,”美國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新任主席、共和黨人保羅•裡安(Paul Ryan)斷言——這可謂是最駭人聽聞的警告。

裡安1月初在華盛頓的一次集會上向與會預算專家和經濟學家們表示,如果美國不能解決日漸沉重的債務負擔,其後果將是嚴重的。“我們將遭遇街頭騷亂、債務違約、以及所有那些醜陋的問題。”他暗指“法國年輕人朝汽車投擲燃燒彈,燒毀學校,因為法國政府將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至62歲”。

目前,美國每支出一美元,就有大約40美分是借的。削減預算赤字作為共和黨新星裡安公開宣揚的使命已有數年時間。 但最近幾個月,華盛頓的此類呼聲日益高漲,一些人表示,由此引發的財政及預算政策辯論是數十年來最激烈的一次。

風險是巨大的。 如果美國政府倉促採取緊縮措施,削減力度過大,步伐過快,就有可能妨礙經濟復蘇。但如果政界無法就美國赤字恢復至可持續水準的步驟方面達成某種共識,風險可能會更高:這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有可能爆發一場主權債務危機。

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伊桑•哈裡斯(Ethan Harris)表示:“美國經濟目前處於疲弱期,因此我認為政府並不願意大幅削減赤字,但我們是在玩一場危險的遊戲,我們將開始為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付出代價。”

人們十分擔心,如果不採取行動,投資者或許最終會因為其財政鬆懈而懲罰美國。這會推高企業和消費者的借債成本,迫使美國採取嚴厲的緊縮措施,並有可能引發社會動盪。不僅美國的AAA信用評級有下調風險,還有人認為,美國的外交事務及國防也會受到影響。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Mike Mullen)去年警告,債臺高築會限制美國為軍隊撥款的靈活性——在他看來,這是“對我們國家安全的最重大威脅”。

直至今年1月,資本市場一直未對黯淡的長期前景做出太大反應。例如,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儘管過去幾個月出現上揚,但仍低於3.4%,接近歷史最低水準。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正呼籲美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緩解其緊張的財政狀況,哪怕這意味著要向長期受到保護的老年人退休津貼和醫保等政策開刀。

但在未來幾個月——直至2012年總統大選,這種反對赤字的言論能否促使政策切實轉向緊縮仍很成問題,原因主要有兩點:政治分歧嚴重,經濟復蘇持續疲弱。

曾任小布希政府高級經濟官員的菲力浦•斯瓦格(Phillip Swagel)表示:“此事現在尚不急迫,但將來肯定會變得更緊要。顯然,市場認為我們不是阿根廷,但我們應該發出信號,告訴他們這麼想是對的,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

去年12月通過的減稅法案則未能傳遞出這個訊息——該法案延長了小布希時期的減稅和失業津貼措施。 此舉將增加8580億美元的長期赤字,卻沒有做出任何未來將削減赤字的承諾,儘管支持者宣稱,如果這些措施能提振增長,美國的預算狀況也將得以改善。

但美國遵守財政紀律的承諾,即將迎來更多重大考驗。 1月25日,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國情諮文》中闡述了他在2011年的立法重點,並將削減長期赤字的措施納入了議程。

美國政府已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 去年12月,奧巴馬宣佈將公務員工資凍結兩年,這是對未來某一時刻有必要開始削減預算的認可。 五角大樓也一直設法取得先手:上月宣佈將削減每年逾5000億美元的預算,在未來5年內總計裁減預算780億美元。

這些措施及其它可能採取的步驟——削減政府部門的可自由支配開支、著手社保改革、設定稅改框架等,都將納入白宮將於2月中旬發佈的年度預算草案。 人們將重點關注這些提案的涉及範圍和具體程度,並從中尋覓蹤跡,瞭解政府對待削減赤字承諾的嚴肅程度。

奧巴馬新經濟團隊的人員組成,對於財政鷹派人士而言當然是個好消息——傑克•盧(Jack Lew)任預算辦公室主任,吉恩•斯珀林(Gene Sperling)任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負責人。 二人都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在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內中扮演的角色。 當時,通過民主黨控制的白宮與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之間的協商,美國赤字得以削減。 克林頓卸任時,美國已實現預算盈餘。

很少有人認為,奧巴馬政府會像一些著名的民主黨人(例如與其關係密切的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所希望的那樣,採取激進的方式,包括削減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等大規模計畫,隨後迅速推進稅改。 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它可能會讓白宮同時遭受兩黨的猛烈攻擊。

不過,盧仍然認為,奧巴馬政府在削減赤字方面的決心是明確的。“我們需要得到兩黨的共同支援,才能解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財政挑戰,同時推進將構建未來美國經濟基礎的議程。 對我們而言,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削減其他領域的投資,也要繼續投資于教育和創新,”他說道。

共和黨人卻不這麼認為。 在去年11月的中期選舉中,憑藉實施財政清廉的態度和反對政府開支,共和黨獲得了眾議院的控制權。 他們設想的支出削減規模,遠高於白宮和許多民主黨議員認為的合理水準,而且奧巴馬政府推進新刺激措施的任何嘗試,都有可能遭到他們的反對。

許多共和黨人絲毫不願考慮將增稅納入赤字削減計畫之中,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增稅是赤字削減計畫的必要組成部分。 其結果很容易變成僵局:兩黨和白宮互相指責,而投資者和企業越來越擔心美國解決債務問題的能力。

此外,兩黨將被迫就財政問題進行接觸——很可能會彼此作對——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據財政部估計,3月31日至5月16日之間,美國債務總額隨時可能突破國會規定的近14.3萬億美元的上限。(I.E. 這個說法應該是--包括政府擔保的”兩房”約5.5萬億的公司債務--全美國的整體債務。)

如果奧巴馬政府和國會無法達成一致,提高上限,美國將不得不關閉政府,宣佈對國際債務違約——由此可能觸發目前看來仍很遙遠的債務危機。

許多共和黨人一直堅稱,提高債務上限應與他們更激進的支出削減目標相綁定。 隨著美國債務總額突破上限的日子日益臨近,這為兩黨的一決勝負搭建了舞臺。

奧巴馬政府認為不應該將提高債務上限當做獲得讓步的籌碼。 盧表示:“我們認為,不拖欠債務是唯一值得提倡的負責任之舉——而我們顯然必須讓國會參與進來。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提高債務上限。 而趁機引發一場會嚴重削弱美國經濟及其世界地位的危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國會議員和分析人士普遍預計,未來幾個月,各方將達成一份有限的協議——可能只是提高債務上限,也有可能將奧巴馬政府提議的部分赤字削減措施付諸實施,以及包括一些新措施。不過,儘管這樣一項協定能暫時安撫美國債務的投資者,但這可能只會耽誤美國解決其不可持續的公共財政,而不是撥正方向。

在截至去年9月的一年內,美國的預算赤字總計約1.3萬億美元,為有史以來第二高水準。 未來幾年,隨著經濟復蘇取得進展,衰退期間採取的應急支出措施的影響開始消退,預計美國的赤字會自然收窄。

但緩和只是暫時的:因為嬰兒潮一代人的退休將於今年正式啟動,政府的醫保和退休金計畫開支預計會大幅上升。 由18位成員組成的兩黨財政責任委員會去年12月發佈的報告顯示,

到2025年,美國的稅收將只夠支付利息——預計將從目前的每年2,000億美元飆升至逾1萬億美元——和福利計畫,沒有餘力去做其它任何事情。

報告警告稱:“其它各項聯邦政府活動——從國防和國土安全到運輸和能源——都將不得不依靠借債。”

到2035年,不斷增加的債務造成的人均GDP降幅可能高達15%,意味著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將明顯下降。

這一黯淡前景最終有可能造成國際資本市場危機,也正因為此,由克林頓白宮辦公室主任厄斯金•鮑爾斯(Erskine Bowles)和前懷俄明州共和黨參議員阿蘭•辛普森(Alan Simpson)領導的財政責任委員會,才會試著去做一件華盛頓以前很少嘗試過的事情:製作一個解決美國預算困境的詳盡範本,讓美國民眾和國會議員對於解決問題需要付出何種代價有一個明確的瞭解。

該計畫建議到2020年共削減赤字3.9萬億美元,支出削減與增稅的比率為三比一。 該委員會提議調高法定退休年齡,削減政府醫保,並限制一些深得人心的稅收減免措施,例如減免抵押貸款利息的資格。

一些可能的赤字削減手段——例如徵收消費或增值稅,或碳排放稅——因為在政治上不可行而沒有考慮。 因此,上述建議在該委員會獲得了令人驚訝的支持率,共有11位成員支持這項計畫,其中包括6名在任國會議員。 儘管如此,這仍不足以促成國會就這些措施投票表決,因為那樣需要至少14位元成員的多數票。

辛普森與鮑爾斯領導的委員會未能獲得必要的支持票數,將美國的財政命運交到了常規政治流程的手中,從白宮到參院預算委員會主席肯特•康拉德(Kent Conrad)及里安等國會領導人。 回到歐洲債務困境的話題上,里安宣稱:“我們和他們不一樣,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命運。”

不管怎樣避免這種命運——並由此開創一個美國在財政上負責任的新時代——都要求一定程度的政治和諧。 但現在,儘管人們日益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似乎仍看不見和諧的蹤影。

譯者/陳雲飛
source

英國通脹率達到4%

2011年02月17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倫敦2月16日電  (記者李文雲)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16日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英國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表明通脹率達到4%,是英央行原定控制目標2%的兩倍。今年上半年英國通脹率還將大幅上漲。英零售價格指數從去年12月的4.8%漲到了5.1%。他表示,外部市場糧食與能源價格上漲、英鎊貶值和消費稅上調是通脹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默文·金同時指出,英國經濟增長勢頭要比央行在去年11月預測的疲弱。他說,隻有在商品物價增高導致的成本壓力緩解時,消費物價指數才有可能回落,但這也存在不確定性,存在通脹率上升與下降兩方面的風險威脅。英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報告則顯示,今年1月英國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升4%,比去年12月的3.7%增長了0.3%,為 2008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數據,在截至去年12月的3個月裡,英國的失業率為7.9%,比前一個季度上升0.1%。其中,年輕人失業率創歷史新高。
(責任編輯:夏曉倫)
source

Redrow呼吁英國政府出手解決抵押貸款“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1-02-17 17:07:30
英國住房建筑商Redrow公司呼吁政府增加抵押貸款市場競爭,以刺激陷入困境的英國住房市場,并最終推動經濟增長。

綜合媒體2月17日報導,英國住房建筑商Redrow公司17日呼吁政府增加抵押貸款市場競爭,稱增強抵押貸款可獲得性可以刺激苦苦掙扎的英國住房市場,并對英國經濟產生巨大推動。

住房建筑商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抱怨抵押貸款市場。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幾家積極參與抵押貸款業務的銀行要么退出市場,要么在政府大面積援助的背景下與其它銀行完成合并。隨著銀行減少放貸以保留資本,市場可用抵押貸款金額快速下滑,同時放貸標準也進一步收緊——消費者要獲得抵押貸款更是難上加難。

首次購房者,英國住房市場的主要驅動力,要獲得貸款仍然非常困難,因為銀行要求有大筆存款。

Redrow表示:“由於6家銀行占去抵押貸款市場大約90%的份額,所以現在非常需要增加競爭。”

這家住房建筑商在聲明中還補充道:“在這種經濟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時期,解決抵押貸款危機將帶來可觀回報。住房成交量上升至更加正常的水平,將為政府產生大量財政收入,減少失業,并使住房建筑業開始解決英國長期存在的住房短缺問題。”

英國政府目前正在主導對該國銀行業的競爭和金融穩定性的評估。銀行業獨立委員會(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將在9月前提出關於結構性改革的建議,其中可能會包括分離銀行的零售和投行業務。

外界還存在分拆一些銀行的呼聲。例如,在金融危機期間并購蘇格蘭哈利法克斯銀行(HBOS)之后,勞埃德銀行(Lloyds Banking Group)已經成為英國最大的抵押貸款供應者。雖然勞埃德銀行在并購HBOS期間被迫出售部分資產,以滿足反壟斷規定,但是現在它對市場的主導力過於強大,應該進行分拆。

雖然上周(2月7日當周)政府與英國四大銀行,已經就商業貸款和銀行家獎金達成協議,但是其中沒有抵押貸款相關內容,引發外界對政府在幫助預期抵押貸款者方面做得不夠的指責。

英國住房市場本身依然處於停滯狀態。由於危機爆發并導致經濟下滑,住房價格隨之走低。雖然2009年在某些領域有所復甦,但是交易量仍明顯低於危機前,抵押貸款依然受到抑制,同時一些預測者認為,房價在2011年將進一步走低。

Redrow表示:“房價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趨於穩定,我們不贊同一些評論家認為房價在2011年將大幅下跌的悲觀看法。”

現在要判斷關鍵的春季銷售期市場將如何發展還為時過早,但是2011年前6周的預訂量“明顯”超過2010年。但是Redrow警告說,一些復甦可能是受12月惡劣天氣影響影響的購房者重新回到市場導致的。

(陳紹國 編譯)
source

英國驗孕棒銷量激增 經濟衰退可能引發嬰兒潮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6日報道,過去“嬰兒潮”往往代表著一個好時代的來臨,表明國家經濟正在穩定增長。然而據統計,在依然深陷經濟衰退之中的英國,驗孕棒的銷量卻在大量增加,似乎預示著新一輪嬰兒潮的到來。其原因很可能是,經濟不景氣使民眾不得不大幅削減開支,沒錢出門娛樂的他們只能在家中閉門“造人”。

英國零售巨頭TESCO最新統計顯示,在過去兩年中,全英範圍內驗孕棒銷量增長了31%,僅2010年就售出了350萬套,而且這一趨勢在2011年還將繼續。TESCO的數據顯示,埃塞克斯郡的驗孕棒銷量最高,其他驗孕棒銷售的熱點地區還包括北蘇格蘭、北愛爾蘭以及東英格蘭等。驗孕棒銷量最低的地方是英格蘭和蘇格蘭交界處,還有東北部地區。

TESCO藥物採購員喬伊·維克哈姆說:“當前的經濟衰退迫使人們繫緊錢袋,人們沒錢出門吃大餐或者看電影,所以只能在家裏尋找快樂。驗孕棒的銷量與經濟狀態聯繫緊密,它的增加也預示著嬰兒出生率將迎來一個高峰期。” (沈姝華)
source

美國經濟穩步成長 英國通脹引發關注

美國1月零售銷售增速放緩,拖累美元表現。美國商務部公佈,1月零售銷售較前月增長0.3%,為連續第七個月上升,但要遜於去年12月0.5%的增幅。不過,鑑於該數據疲弱部分源於美國多數地區遭遇惡劣的寒冬天氣,因此其整體零售趨勢仍可支持美國經濟加速增長,而缺失的銷售大多會在2月得到恢復。此後出爐的其它報告更是支撐了該國經濟走強的觀點,紐約聯儲2月製造業指數升至八個月高位,1月進口物價也出現飆升。

雖然現在美國通貨膨脹還不構成問題,但近期一系列正面的經濟數據已推高了美國公債收益率,其中美國兩年期公債收益率已逐漸逼近0.9%的九個月高位,這幫助美元兌日元持續走高,在上破83.70的短期震盪區間頭部區域後,多頭目標指向84.50一線。

英鎊則守住了前期的整體漲幅,英國通脹率上升引發了有關英國央行將提早升息的傳言。此前數據顯示,英國通脹率升至英國央行目標水平的兩倍,迫使該行行長金恩承認,利率調升速度可能快於先前的預期。目前,英國通貨膨脹將是重要的核心問題,因而稍晚公佈的英國央行通脹報告將成為下一個關注焦點。
source

美媒體列全球五大經濟體 稱中國出人意料的低調

數字顯示,日本全年的經濟總量已經退居世界第三,落于中國之後。

中新網2月15日電2月14日,日本內閣公布了2010年GDP數據。數字顯示,日本全年的經濟總量已經退居世界第三,落于中國之後。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5日刊文稱,列舉出世界經濟大國的排行榜,你會發現美國人已經認為他們已經落在了中國的後面;而日本人也並非對自己降至第三表現出過度的沮喪;榜單上其他國家的經濟也正呈現出顯著的變化。

5.法國:2.55萬億美元

印度巴斯加速趕超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法國在2010年依然保持了世界第五經濟大國的地位,GDP總量為2.55萬億美元,排在同是歐洲的英國和意大利之前。

印度和巴斯落後的也並不太多。然而,巴斯經濟在過去一年的增長率超過7%,據預測,這個南美最大的經濟體將在2020年前後超越法國、英國和意大利。與此同時,印度更是被看好將成長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4.德國:3.3萬億美元

迷你超級大國的外貿經
作為歐洲經濟的引擎,德國在2010年實現GDP總值3.3萬億美元。該國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德國在去年實現GDP增長3.6%,是自1990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歐洲總編輯羅拔‧馬昆德所列出的1月的刊物封面故事便是:德國──迷你的超級大國。

德國在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需求下重塑著自己的經濟,該國百分之40%的出口發生在與所謂“金磚四國”的貿易往來中。現在,當德國人環顧左右,他們驚奇的發現,作為世界第二大外貿出口國,身邊的對手中尚沒有一個能表現出足以挑戰的姿態。

3.日本:5.47萬億美元

與中國捆綁尋求機遇
這聽起來對日本來說絕不是好消息,該國的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縮水1.1%。全年的GDP總值為5.47萬億美元。這一點都不令人驚訝,去年8月的統計數據就顯示日本經濟規模已落在了中國之後。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表示:“應該歡迎中國的經濟發展,近鄰的經濟發展對下一代保持富裕很重要。”首相菅直人也提到,日本的經濟潛力還很大,中國經濟增長對日本有利。

日本平民似乎對此保持著還算樂觀的態度。一名網友這樣說到:“與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捆綁在一起對日本來說意味著大量的機會,聰明的日本人不會因為中國的成功而表現出酸葡萄心理”。

2.中國:5.88萬億美元

“出人意料的低調”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通訊社14日刊文稱,日本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頭銜拱手讓予中國。但即使這樣足以令人鼓舞的消息卻並沒有在中國社會掀起多大的轟動。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的人均GDP仍然偏低,列在世界的第124位,位于突尼斯和安哥拉之間。

1.美國:14.66萬億美元

美國將會是下一個落在中國後面的國家嗎?
是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GDP總量將會達到28.1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的22.6萬億美元。但即使這樣,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仍將遠遠落後于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約瑟夫‧奈寫在《華爾街日報》上的話強調稱,只看GDP增長速度會忽視美國在軍事和軟實力方面的優勢。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Anne-Marie Slaughter也指出,美國文化的開放性和創新精神將會一直保持其在信息時代的核心地位。

但這些都不足以平息美國人的憂慮。根據蓋洛普公司一項最新的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最近在歐美社會的暢銷書《虎媽媽的戰歌》似乎就是在強調中國和西方間的差異;強調為什麼中國母親更為優秀。書中沒有提到蓬勃發展的中國和“亞洲四小龍”,但《紐約人》的評論家卻表示,從中,你可以體會到身後一個氣勢洶洶的角色正咆哮前行。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source

留英學生異國感情生活:寂寞孤獨 遭遇兩地困惑

2011年02月15日 10:48:07  來源: 中新網

據英國BBC英倫網報道,當眾多中國留學生、年輕華人來到英國時,他們的情感生活卻也注定要飄洋過海、備受考驗。一段感情因為時間、空間的阻隔,到底能否長久維係?當金錢、工作、簽證、誘惑種種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時,愛情是否真的已經變得微不足道?“留學英國”,這個在局外人眼中無限風光的字眼背後,又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和落寞。中國年輕人在異鄉英倫迎來又一個情人節之際,記者為你揭開他們欲說還休的情感世界。

寂寞孤獨

中國留學生初到英國生活,最大的感受或許就是難以忍受的寂寞和孤獨。

五年前,來自北京的中國學生Lily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

Lily告訴記者,初到英國的日子真的很不好過。11月之後,英國就進入了冬季,因為所處緯度高,每天下午四點鐘之後,天就完全黑了。

沒課的日子,自己就經常躲在房間裏,英國的冬天總是下雨,起床時天已經又黑了,根本分不清是下午還是半夜。

就在這個黑白顛倒的冬天裏,Lily的愛情卻出現了曙光。同係的中國男孩Kris對Lily展開熱烈追求。

Lily坦承:雖然當時自己對Kris不是特別有感覺,但是因為寂寞難耐,非常需要找個人照顧陪伴,因此,在Kris的強大攻勢下,最終還是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碩士到之後PSW(Post-Study-Work),將近三年半的時間裏,兩個人都同居在一起,過起了小日子。直到2009年英國簽證結束,兩人才一起回到中國。

Lily說,回到中國,過起了一如往昔、呼朋喚友的精彩生活,此時一南一北的矛盾逐漸凸現,在多次協商兩人的發展重心是放在南方還是北方,而沒有達成共識之後,最終分道揚鑣。

Lily說,這一場戀愛雖然說不上轟轟烈烈,但也耗盡了雙方的氣力,畢竟四年是個不短的時間,對于已經28歲的自己來說,還有多少個四年能夠談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呢?

遭遇小三兒

已經步入而立之年的Kate與中國老公青梅竹馬,1997年兩人中國高中畢業後一起到英國入讀大學,隨後工作、結婚,小日子也算過得悠閒安穩。

Kate告訴記者,原本以為此生都會和老公生活在這樣的平淡幸福之中了,但是始料不及的是,2007年老公有了外遇。

“當時,我的整個世界感覺就像要崩塌了一樣,從來沒有想到過,曾經在劇集中看到的情節會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Kate說,她每天都失魂落魄,不知道如何是好。

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終于冷靜下來,和老公談了很多次,因為真的不想放棄來之不易的婚姻。

但是老公就是鐵了心的要離婚,怎麼說都不想回頭,這樣的態度讓Kate心寒。

這場離婚的拉鋸戰就這樣進行了整整兩年。2010年,筋疲力盡的Kate收拾好行李,帶著滿心的傷痕離開了英國。

現在Kate已經在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但是她不願跟人提起自己的這段失敗婚姻經歷。

Kate說,雖然已經走出了最初的傷痛,但是還是不敢回英國,因為故地重遊會想起很多以往和老公甜蜜的回憶,而現在那些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只能觸景傷情。

Kate現在還經常翻墻登陸英國一家留學論壇,發現上面很多mm和自己的經歷很相似,一位同樣遭遇第三者的mm在網上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大家的留言讓Kate看了很感動。

一位網友寫道:“我當年為了陪他在倫敦發展,放棄了國內很好的工作,陪他在這裏挨了幾年苦日子。平時家裏所有的家務我也從來一點都不用他做的,最後我老公要離婚的時候說:你做的這些事情我找個保姆都可以做!”

另一位網友說,“mm. 不用因為這個事情而看輕你自己, 在你們感情裏,不是任何一個人的錯, 用感恩的心,看和他一起的這些年,感謝他讓你成長,讓你堅強。離婚後自信的生活學習,獨立最重要, 做個自信美麗的女人。”

兩地困惑

來英國讀碩士之前,中國北方女孩Jennifer在北京工作了一年,當時Jennifer就和同樣在北京工作的澳大利亞男友盤算好,一年後,男友在北京的工作合同期滿,兩人再一起到英國發展。

很快,Jennifer申請了英國大學的碩士課程,而男友也拿到了三年的高技術移民簽證,2009年,兩人如願以償一起來到了英國。

最初,兩個人的日子是甜蜜溫馨的,但是好景不長,因為不適應英國的工作環境,男友很快申請到另一家德國公司的工作,前往德國發展。

隨著兩地生活的開始,Jennifer的麻煩也接踵而來,Jennifer告訴記者,現在最困擾兩人的還是簽證問題。

因為男友持澳大利亞護照,現在申請的是德國的工作簽證,而Jennifer現在前往德國和男友團聚都必須申請申根簽證,而這種簽證的簽注期往往只能覆蓋短短一個旅程的幾天時間。

這樣,反復簽證非常耗費精力和財力,而兩人現在還沒有結婚的打算,這樣的異地戀情因為簽證問題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Jennifer說,每天在英國的工作非常繁忙,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來維係這段艱難的感情。兩人的未來到底怎樣發展更是毫無頭緒……(希勍)
sourece

中國GDP超日本 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僑報訊】 日本內閣14上午公佈了2010年日本名義GDP總值。 數據顯示, 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 日本去年10-12月份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總計為54742億美元。

共同社發布快訊稱,日本政府當天發布的2010年四季度(10-12月)實際GDP比上季度減少了0.3%,五個季度以來再次出現負增長。而日本的GDP總值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日本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原來的地位已經由中國取代。日本經濟受到出口下降和消費者需求減少的影響,而中國的製造業則在蓬勃發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2010年日本GDP為5.39萬億美元,而中國的GDP為5.75萬億美元。而該組織預估日本2010 年經濟增長率約為2.8%,而中國的數字在10%左右。

《華爾街日報》刊文指出,日本經濟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現萎縮,並將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讓位於中國。主要因為是汽車補貼政策的結束給汽車銷售帶來壓力,而新頒佈的一項煙草稅打擊了煙草銷售,此外,日元走強也使出口下滑。

報道稱,這是日本GDP自2009年7-9月份以來實際首次出現萎縮。

據中新網報道,日本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14日上午的記者會上,就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趕超表示歡迎。他還表示,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國的10倍多,重要的是日本應當如何汲取其活力。

此外,日本野村證券金融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木內登英表示,日本的名義GDP已被中國超越,想要實現反超現實上較為困難。今後的目標應當是提高人均GDP,在“質”的方面成為富裕國家。

2011年02月14日 僑報
source

婁子軒:2011全球加息潮 誰將成為領頭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1-02-16 12:41:06
昨日歐元區公布的經濟數據數據好壞參差,歐盟統計局公布顯示,歐元區2009年第四季度GDP增幅略低於預期。當季GDP環比增長0.3%,預期為增長0.4%。當季GDP同比增長2%,高於第三季度1.9%的增幅,但低於市場預計的2.1%。去年全年歐元區GDP增長1.7%。同時,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公布數據顯示,德國2月投資者信心指數由1月的15.4攀升至2月的15.7,為連續第四個月上升,經濟學家預期為升至20,此數據為歐元帶來支撐。日內小幅修正了近幾個交易日的跌幅。美國公布零售數據令人失望,美元受到打壓,歐元進一步走強。昨日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公布數據顯示,美國1月零售銷售月率上升0.3%,為去年6月份以來最小升幅,經濟學家預期為上升0.5%。低於預期的零售數據打壓美元下滑。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在2011年上半年加息的條件還不成熟,由於經濟指標的滯後性,但2011年全年加息的可能性都很小。美元走勢下滑亦對歐元走勢帶來重要支撐。昨日歐美收盤微漲,最低1.3458最高1.3547收於1.3485,若今日穿1.3566或將有力伸向1.3610附近。

英國1月份CPI升幅較英國央行的目標高出一倍,導致英國央行面臨更大的加息壓力。昨日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英國CPI同比上升4.0%,高於去年 12月份的3.7%,分析師此前的預期為上升4.2%。1月份CPI環比上升0.1%,這是自1997年1月份有記錄以來1月份CPI首次出現環比上升。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預計,英國央行2011年將加息3次;至2011年底,英國央行將上調基准利率至1.25%。加息預期刺激使英鎊在底位迅速走高 , 再且先前英鎊已有超售現象。昨日鎊美最低1.6006最高1.6163收於1.6123,漲幅150多點。預計今日回落後繼續走強。
source

英國未來四年援助印度10億英鎊 民眾質疑聲不斷

國際線上專稿:據印度《瞭望》雜誌2月15日報道,英國國際發展部日前公佈了未來四年對外援助計劃,將向印度提供10億英鎊(約合106億元人民幣)的援助,以維持其與前殖民地的親密關係。但此舉受到許多英國人質疑,因為印度擁有自己的核電站、太空計劃,而且億萬富翁人數是英國的三倍。

    英國國際發展部大臣安德魯·米切爾說,英國將對印度三個最貧困的地區進行國際援助。他表示“儘管印度有自己的太空計劃,每年還會向非洲國家捐錢。但是印度國內的窮人人數幾乎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總人數還要多,另外,英國首相去年成功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後,英印之間關係的維繫日益重要。”

    批評者認為,儘管大部分印度人很貧困,但印度不乏世界頂級富翁。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是世界第四富豪,印度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的酒商維賈伊·馬爾雅(Vijay Mallya)擁有的聯合釀酒集團,供應了全印度52%的酒精飲料。他同時擁有方程式車隊和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遊艇。

    英國工黨前外交部長稱,對印度援助是“完全錯誤”的。還不如把錢用到阿富汗的反恐事宜或孟加拉國的微型經濟方案中。(李金良)
source

出國學金融 英國佔優勢

英國金融專業解析
  優秀的教育,良好的經濟環境,加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得英國的商學院特別是金融專業斐譽世界。通 常說只有國際級的金融中心才能夠提供出世界水準的金融教育,英國正是在以高品質的學院教育,無處不在的研究資源每年吸引大量國際學生到英國就讀金融專業。 金吉列留學英國部趙薇老師表示,中國的金融業正處於起步階段,需求大量的金融人才,到英國去讀金融專業是您豐富學識並最終提高自己投身國內金融界的最佳選 擇。

  英國金融業的發展優勢
  在英國,有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的國際銀行和金融機構總部或辦事處、分支機構。世界排名前4的律師事務 所中的三個,以及超過200個外國律師事務所坐落在英國。強大的全球貿易傳統、公開透明的貿易政策及國際視野等是英國經濟的特色。因此英國鼓勵外資持股, 給外國公司公平的競爭基礎。一致的、政治中立的法律體系,在全球得到廣泛應用,賦予英國獨特的商業地位及對英國投資的信心。亞洲和美洲之間的時區的中心位 置,以及作為歐洲、非洲、中東的中心樞紐,讓英國的工作幾乎晝夜不停。開放的經營環境,推動市場的發展和機遇,以及人才和專業知識,支援創新。75%的財 富500強企業,在倫敦設立經營網路。三分之一的500強企業將歐洲總部設立在英國。與亞洲、非洲和中東等新興市場有著強大的歷史和經濟聯繫,並與北美經 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金融專業課程如何設置
  英國的金融專業設置較為實用,大多是與財會、經濟或投資相結合的。特別是由於金融專業需要很強的數理 背景,所以很多的金融專業是與數學緊密結合起來的。數學或統計學是英國金融專業中最重要的課程,並且將逐步演化成為一門對金融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的專門技 術。學習金融專業不可避免的需要學習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一個工具,就像電腦英語一樣,在金融的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簡單點說, 計量經濟學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就是把統計學方法應用到經濟領域,試圖從大量經濟數據中找到統計規律。金吉列留學趙薇老師說,英國的金融專業,有的屬於學校的 經濟係,有的屬於商科或管理系。前者需要學習微觀經濟學,而後二者則不用學習這個課程。

  英國五星級商學院的金融專業
  英國擁有五星級商學院的大學有:布裏斯托、利物浦、埃克塞特、紐卡斯爾、愛丁堡、格拉斯哥、斯特靈、 斯特拉斯克萊德等。這些學校金融專業設置廣泛,包括的專業方向有:金融投資、財政學、金融市場、公司金融學、金融工程學、金融經濟學、銀行金融學、國際金 融學、金融計量經濟學等。

  金吉列留學英國部趙薇老師介紹說,金融專業學生畢業之後主要面向的公司為投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 司、金融工具系列公司、銀行、保險公司等。研究調查表明,在中國留學生中最受歡迎的英國課程中,金融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課程,約佔總數的50%。英國金融 專業課程是既豐富又靈活,學成之後,你會發現就業的前途一下子開闊了許多。最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金融企業逐步跨入中國市場,國際型的金融管理 人才日漸搶手,所以到英國讀金融專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source

英國欲加強與新興市場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時間:2011-02-10 15:10   來源:新華網

英國政府9日發佈《貿易與投資白皮書》,提出一系列刺激英國國際貿易、增加雙向投資的戰略措施,以促進英國經濟的持續強勁發展,其中增強與新興國家的聯繫成為英國未來貿易與投資發展的重點之一。

白皮書逐個分析了英國與主要國際夥伴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強調必須加強多邊貿易,一方面要繼續深化與歐盟、美國、日本等傳統發達市場的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必須積極增加與新興市場的貿易與投資往來,從新興市場的高速發展中獲益。

白皮書稱,儘管英國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往來正在不斷增加,但其增速仍然落後於其他很多發達國家與這些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發展。八大新興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目前基本等同於美國,但2009年英國出口到這些地區的服務僅相當於出口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因此,白皮書認為,英國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與投資關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白皮書說,儘管中國是英國在歐盟和美國之外最大的貿易夥伴,但2009年英國對中國的貨物出口僅佔英國出口總量的2.4%。它認為,中國逐步轉向內需型經濟的調整將為英國創造大量的貿易和投資機會。

英國貿易投資部長斯蒂芬·格林當天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英國非常渴望與中國增加雙邊貿易,也非常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到英國投資。

該白皮書還特別為英國中小企業如何增加出口和對外投資提出了指導策略,並表明英國政府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以吸引外資的決心。(記者 張越男)
source

英國各方就PSW簽證博弈仍在繼續 存廢4月或見分曉

11年02月15日 14:40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英國政府有關終止PSW學生簽證的公眾諮詢期初定在上月31日結束,然而由於該問題牽涉面太廣、頗為複雜,時至2月諮詢仍在延續。英國駐廣州領事館文教處公共關係官員葉丹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PSW簽證改革仍在諮詢期,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政策變化的通知,“預計在三四月份前亦不會有任何變化”。

在英國國內,各界人士各出奇招在不同場合兜售自己的觀點,以期在這場尚處於“密雲不雨”狀態的角力中勝出。各方為了有力地證明自身觀點,均爆出了一些獨家新聞,有稱英國自去年5月至今共有58所不正規院校遭到政府關閉,也有稱去年英國畢業生就業機會上升了8.9%。輿論認為,這些新聞只是圍繞“是否廢止PSW學生簽證”這個大項下出現的招數,其目的最終是為了影響PSW政策的出路。

眾人反對取消PSW簽證

新東方前途出國廣州分公司英國留學專業顧問鄭少芬表示,從去年12月至今年1月31日,在所謂的公眾諮詢期內共收到3萬個調查報告,其數量之巨、涉及面之廣可見一斑。當前PSW簽證的結局遲遲尚未公佈的原因是反對聲音很多,不僅有留學生反對,也有議員反對,英國政府如履薄冰,既要照顧本國就業率,同時又不願失去海外學生教育產業的“大蛋糕”。

啟德教育英國項目相關負責人稱,早在今年1月,英國總領使館文化教育處(BC)已經組織全國大部分有資質的留學服務機構,發表對英國政府移民新提案的看法,尤其聽取有關調整現行PSW政策的看法,留學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處於市場一線,了解很多家長和學生的想法,因而當天BC也通過留學服務機構蒐集了很多中國家長和學生的心聲。據介紹,目前英國政府已採納了當日留學服務機構提出的大部分建議,預計最後的結果會趨向樂觀。

英國院校方是另一個重要的意見徵詢人群,啟德教育集團英愛教育中心分公司經理馬淑儀透露,據不完全統計,該人群傾向於維持原有的PSW政策。

新通國際資深英國留學專家李蕙女士表示,現在諮詢已經截止兩個星期,英國政府需要根據收集來的意見調整制訂最終的方案,PSW自2008年實行以來受益的學生人數很多,政策的影響面較大,出臺之前需要慎重。

4月或實施分階段調整

現行的PSW簽證政策規定,在英國獲得學位的學生,無論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學位,都可在畢業後獲得兩年工作簽證。取消PSW簽證的消息傳出後頗受各方關注,為期八周的諮詢期已在上月31日結束,然而現在的局面仍不甚明朗。

此前,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教育推廣總監吳媛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政府完成諮詢、並就諮詢意見達成一致後,將分階段對現有體系作出調整,調整將以一種允許英國教育部門提前妥善制訂計劃的方式進行。第一批調整或將從今年4月起實施,調整時會認真考慮現有學生可能需要的任何過渡性安排。英國移民局官方網站已發佈消息稱,預計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將公佈PSW政策的最後結果。

各方發聲試圖影響政策

在這個考慮和角力的過程中,各界人士利用各種場合發出自己的聲音,試圖影響政策走向。

最近,英國移民事務大臣達米安·格林稱,自去年5月起,英國有58所不正規院校被政府關閉,200家教育機構的牌照暫時停用或者吊銷。格林認為:“有太多‘假學生’來到英國借求學名義居住在此,這種情況必須終結。”他向內政委員會舉例稱,某所位於倫敦的院校,其“所有”學生都在西威爾士工作,這種情況令人頗為驚訝。

此前,英國學聯主席亞倫·波特提出抗議,稱政府限制學生簽證的計劃將在經濟緊縮的時期給大學帶來一場“多餘的、不必要的和經濟上適得其反的挑戰”,他強調國際學生在經濟上的重要性,這些學生給大學,大學所在的社區,乃至整個英國的經濟帶來巨大貢獻。

對此達米安·格林反駁道,現在的簽證政策顯然太寬鬆,太多學生聲稱是來英國學習,實則來工作和居留,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們盡可能地延長受教育的時間,政府希望控制的是就讀高等院校程度以下的學生簽證數量,並非是要阻攔國際學生來英國接受高等教育。

業界普遍認為,PSW政策給英國的教育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擠兌了英國本土學生的就業機會。然而,英國畢業生招聘協會(AGR)最近發佈的數據對就業問題表示樂觀。數據顯示,去年英國的僱主為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上升了8.9%,預計今年將再增加3.8%。這是自英國進入經濟衰退以來第一次出現畢業生就業機會上升的趨勢。隨著畢業生就業市場開始從衰退中復蘇,今年離校的大學畢業生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英國大學聯盟的首席執行官丹德里奇稱:“AGR的調查顯示,英國畢業生還是受到僱主的極大重視。大學仍將是使經濟復蘇的一個關鍵推動者。”在某次專門討論PSW簽證改革的會議上,有英國的僱主代表認為,PSW簽證可以為僱主和員工提供一個重要的過渡,雙方能夠在這一時期進行磨合,然後選擇是否繼續合作。

媒體代表則表示,中國學生在接受採訪中提到PSW簽證為其畢業後在英國獲得職場經驗非常重要。目前一個傾向性的聲音是,完全取消PSW簽證對學生非常不公平,可作有條件性的變動,例如改為留英碩士學位畢業生可獲得一年工作簽證,博士學位畢業生可獲兩年簽證。(黃亮 梁欣妍)
source

英國首相視察英國本田工廠激勵當地員工

2011/2/12 14:21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12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網站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10日視察了位於英國南部威爾特郡的本田工廠,與本田員工進行了麵對麵交流。卡梅倫再次表示將實現製造業複興,激勵了對英國經濟前景表示擔憂的員工們。

據報道,英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卡梅倫政府通過反省,希望對偏重金融業的產業結構作出改革。卡梅倫政府可能欲與歐盟(EU)及日本啟動經濟夥伴協定(EPA)談判,因此選擇了本田工廠作為視察對象。

據悉,本田方麵透露,卡梅倫向擔心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攻勢使英國產品失去銷路的員工們表示:“中國、印度等國經濟發展後收入水平提高,那麼英國產品的出口就會增長。我們應該歡迎。”卡梅倫還強調了通過大學改革培養技術人員的想法,並向大家逗趣道:“我也有輛本田車,隻可惜擔任首相期間不讓我自己駕駛。”
編輯:李靜
source

英國通脹升至逾兩年高點 加息預期逐步升溫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6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匯通網
評分    
0 0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頂     踩 踩     收藏 收藏
分享     MSN或QQ好友 MSN或QQ好友     貼到博客或論壇 貼到博客或論壇     轉發郵件 轉發郵件     一鍵轉帖 開心網 QQ 人人網 i貼吧 新浪微博

    *
      [食品油價上漲 英國通脹壓力陡增]
      食品油價上漲 英國通脹壓力陡增
      01分13秒

-
更多 公司調查

    * #
      喬布斯被傳"僅剩6周生命" 李開復稱病危是謠言

      6周,這會是喬布斯留給生命的時間,和留給蘋果的時間嗎?

    * 京東商城7000元網購iPhone4遭遇翻新機
    * 超市進場費變本加厲 沃爾瑪比家樂福還狠?
    * 蘋果公司中國供應商否認逼患職業病員工離職

更多 消費調查

    * #
      國人赴海外搶購貨物成潮 品質安全價格低係主因

      價格便宜,匯率差,品質安全,春節購物高峰四大因素導致了赴港澳搶購潮。

    * 廣汽本田召回部分飛度、鋒范轎車
    * 農業部: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良好
    * 迪士尼手錶疑因致過敏召回 稱未在中國銷售

更多 新聞時事

    * #
      國家博物館新裝亮相

      改擴建歷時3年多耗25億 8000平方米長廊貫通南北

    * 日俄關係形勢嚴峻 菅直人稱仍願意年內訪俄
    * 埃及少年在首都垃圾桶旁撿到失竊法老雕像
    * 重慶萬州前區長女兒被指在駐京辦吃兩年空餉
    * 國家貧困縣套取財政資金 近億資金人間蒸發
    * 兔年首戰李娜姜山拌嘴被直播 "被你煩死了"

更多 深度解讀

    * 專家解讀醫改重點工作:惠民力度空前加大
    * 人民日報:可靠統計也需被調查者配合
    * 房價是成本推動型通脹主因
    * 廢掉國企無法縮小貧富差距
    * 北京樓市限購力度最大 投資需求歸零
    * 家樂福沃爾瑪們整改是把消費者當猴耍
    * 記者觀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遠慮與近憂
    * 何志成:應對中國式通脹須採取中國式手段

更多 論壇精選

    * #

      百元鈔票的最後時光——揭秘殘損人民幣銷毀全過程。

    * 情人節送什麼最浪漫 詳解情人節網購省錢術
    * 鐵道部“行李票”和“吸煙稅”該同時徵收
    * 中國行業收入差距居“世界首位”很不給力?
    * 網友訴説香港遊內幕:如此被宰可真是窩火!
    * 調控之下購房者心態面面觀:買還是不買
    * 風水大師——測兔年股市 【炒股必看】

在2010年第四季度經濟意外萎縮以後,英國通脹升至逾兩年高點。為削減高企的政府赤字,英國採取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赤措施,經濟增長遲滯伴隨通脹高企無疑令政府頭痛不已。為抑制通脹而升息將冒著進一步拖累經濟的風險,而繼續維持寬鬆政策則有令通脹進一步走高的可能。部分分析師預計英國央行 (Bank of England)將被迫提前加息。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幅較英國央行設定的2%的通脹目標翻番,令央行加息的壓力大增。數據顯示,英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上升4.0%,創2008年11月以來最大年增幅,預期上升4.0%;去年12月上升3.7%。銷售稅和原油價格上升是推動1月 CPI上升的主要因素。

英國央行行長金恩(Mervyn King)15日表示,受商品和能源價格影響,未來數月CPI增幅可能達至4%-5%,在2-3年內,CPI將回落至目標水平下方。金恩表示,CPI高企是提高增值稅、英鎊以往弱勢以及近期商品價格上漲所致,剔除這些因素,CPI增幅可能會遠低於2%的目標。中期CPI前景存在大量不確定性,CPI下行風險來自於閒置産能,而上行風險來自於通脹預期及進口物價。

不過金恩並沒有立即採取措施打壓CPI的意圖,他稱,若試圖迅速拉低CPI至目標水準,則可能引發經濟增幅不利波動的風險。他稱,貨幣政策委員會的核心預期是通貨膨脹率將下降,且所有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都警惕通脹上行或下行風險,決定平衡CPI風險。

鋻於英國的CPI已經連續14個月超過英國政府3.0%的上限,市場對於央行加息的預期也甚囂塵上。是否採取加息措施以抑制通脹成為了英國央行官員們爭議的焦點。金恩稱,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對通脹也存在實質的意見分歧。

包括野村國際(Nomura International Plc)經濟學家Philip Rush的許多經濟學家表示,預計英國央行可能早至5月便開始加息。Philip Rush將其對英國央行的第一次升息預期由8月提前至今年5月。

市場密切關注即將於下周公佈的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關注MPC內部是否再度“三足鼎立”,是否會有新的成員加入到森泰斯(Andrew Sentance)以及威爾(Martin Weale)主張升息的陣營,或是與普森(Adam Posen)一樣執意進一步擴大國債購買計劃的規模。
Source

2011/02/14

國際文化創意交流座談會

主旨:本會議將邀請各國駐華使節與文化辦事處代表前來暢談該國創意產業與文化政策推動經驗(備有同步翻譯),提供理論、經驗與實務的交流平台。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座談會時間:100年3月4日、11日、18日(五)下午2:00-5:0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綜合大樓7樓)
 
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http://w3.cpbae.nccu.edu.tw/iccc/
 
報名截止日期:100年2月28日 

2011文化創意產業“百花齊放”

2011年02月13日 05:14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本報記者 衛煒報道  2011是承啟的一年,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也都顯現出了新的氣息。隨著國內交通、經濟等聯繫的日益緊密,文化創意的發展將突破區域性的束縛,形成複合型新發展。 

北京:打造文化創意之都  歷史決定文化,文化決定創造。文化是衡量城市軟實力的核心要素。而對於擁有3000年曆史的文化古都,特大型的國際化大都市——北京,這種歷史的積澱應用在文化產業上就是一副金字招牌。無論是撐起中華民族脊梁的長城,還是構築起城市血脈的衚同、四合院,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北京都積澱了豐富璀璨的文化遺產,並將成為北京品牌走向世界的利器。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演進的文化、傳承的精神和延續的歷史。幾乎每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都浸透著這座城市乃至國家的歷史,展示著文化的輝煌,折射著城市文化的情趣和生活品位。  相比其他文化創意都市,北京擁有強大的文化輻射力與影響力,以及非常龐大的文化消費市場。而且,由於高校與高新產業集中,北京也是我國最大的專門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與集散中心。  北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京的文化資源、文化人才以及文化創意均十分豐富,在全國該產業的比重也是佔據最大的份額,其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北京文化之都的定位,也是對北京打造文化品牌的新挑戰。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要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盡可能多地把文化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必須借助品牌的力量,要把打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作為文化之都發展的戰略重點來抓。 

滬寧杭:產業前沿的瞭望臺  長三角,是中國時尚的風向標,也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前沿的瞭望臺。而文化產業在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速度也是最迅猛的。 

從上個世紀末期,幾乎與發達國家提出“創意產業”概念同步,上海創意產業經過10餘年發展,已經在國內產生了示範性作用,在國際上引起巨大關注。2010年加入創意城市網路就是標誌性事件,加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上海作為創意城市已成為可能。  據統計,2009年上海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56萬餘人,實現總產出達到3555.68億元,比上年增長7.2%,實現增加值847.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佔上海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3%,比上年提高0.07%,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8%,比上年提高0.3%。 

上海的創意產業顯然也不局限于數據的華麗。隨著消費結構的轉型與發展方式的轉變,創意產業的發展將更多地與城市轉型相結合,滲透到街區建設以及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  上海發展創意產業的出發點,更多關注的是製造業、研發、軟體等,尚未把文化藝術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所以,上海“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兩個概念並行10年,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產業的原點是文化藝術,而創意產業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 

上海的創意產業發展經過世博會的洗禮,到“十二五”會有一個新的規程:向創意產業的本體回歸,向第二、三階段邁進。在上海比較有影響的創意園區,其在從發軔到發展的過程中無不頑強地展現出文化、藝術的本性,上海目前影響比較大的創意園區,也無不與文化、藝術有關。  張曉明表示,這一區域由於高鐵的迅猛發展,已經突髮式地改變了一大批二、三線城市的區位性質,興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高潮,而這一輪城市化的發展顯然是“文化主導”的。地方政府的執政者顯然將眼光投向了未來,大量新穎和別具特色的文化設施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涌現出來。  中西部:創意產業的搖籃  相比上述兩個地區,中西部的文化創意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事實上,在我國文化產業的潛在市場十分廣闊。 

從文化需求來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以後,文化消費將佔到個人生活總消費的20%以上,文化市場的需求將呈井噴式增長。從政策環境來看,國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湖南建設文化強省的力度在加大,步伐在加快,文化發展的外部環境比任何時候都要好。  山西提出要向“文化強省”轉型,主攻方向瞄準“打造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總經理齊峰在省政協電視會議上表示,山西“文化產業小弱散的現象十分嚴重,在綜改區建設和全省城鎮化的進程中,將高度重視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理念,確立起‘文化強則山西強’ 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西藏自治區也提出加大投入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據介紹,2011年,西藏計劃安排文化事業發展資金18834萬元,比上年增加8524萬元,增長 83%;安排資金6000萬元,支援革命歷史遺存和重點文物維修保護,比上年增加1000萬元,增長20%;安排廣播電影電視發展資金26597萬元,比上年增加9437萬元,增長55%,推進廣播電視數字化建設,支援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戶戶通”等文化惠民工程。

四川則努力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大動漫遊戲產品消費地區和產業中心。據成都遊戲產業聯盟的統計顯示:截至去年9月,成都市已聚集國內外數字遊戲動漫企業近100家,從業人員上萬人。目前,“成都遊戲”已研發、投產近百款數字媒體產品,實現銷售收入及衍生產值近150億元,同比保持30%的增長率。
source

西太后母校來港辦創意產業行政班

2011-02-10  【明報專訊】本港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卻欠缺世界級文化管理課程。曾培育Vivienne Westwood(又名「西太后」)和Paul Smith等知名設計師的英國倫敦大學中央聖馬汀藝術設計學院,今年6月將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SPACE)合作進軍香港,開辦創意產業人士行政班。學生需於3日內完成22小時速成課程,全期學費約6000元,讓業界掌握文化產業的營商之道。 

HKUSPACE國際學位課程中心副總監黃槿表示,香港沒有課程培訓創意產業的人才,業內許多老闆都是藝術家出身,然後「邊做邊學」,沒有接受商業管理訓練。「不少畫廊都是守株待兔,聘請一兩名員工,每兩星期只賣一幅畫回本,老闆無法花數十萬元用兩年時間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該校因此針對業界需要開辦短期課程。 

課程由HKUSPACE和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設計學院合辦,該學院屬首次來港辦學,知名校友包括時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Christian Dior首席設計師John Galliano、本地著名設計師何志恩等。 

黃槿續稱,創意產業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7%,相信隨着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郵輪碼頭相繼建成,本港創意產業大有可為。他舉例,郵輪碼頭啟用後,停泊本港的郵輪需要大量油畫裝飾房間,「只有數名員工的畫廊如何接觸郵輪公司,為他們提供上千幅油畫?」  他又稱,創意產業人士行政班針對業界需要,如教導如何尋求外界贊助、發展創意產業,以及擬定商業計劃書、對外推廣宣傳等。 

課程由中央聖馬汀派導師來港以英語授課,3月起接受報名,預計收生不多於25人,期望報讀者擁有數年從事創意藝術產業經驗,學生完成課程後可獲中央聖馬汀頒授證書,學院現於英國也有開辦同類課程,全期20小時學費約4600元。黃槿表示,未來將與中央聖馬汀繼續商討來港開辦其他短期課程,協助香港發展創意產業。  明報記者 蕭輝浩
source

韋斯咸球會獲選接管「倫敦碗」

(本報訊)奧林匹克園遺產公司(OPLC)11日宣布,他們已選定韋斯咸球會(West Ham)為接管倫敦奧林匹克主體育場的最佳之選。這將意味在2012年奧運結束後,該球會將擁有倫敦奧林匹克主體育場的管理和使用權。 韋斯咸球會取得使用權還需得到英國文化、傳媒和體育部,英國社區與當地政府以及倫敦市長辦公室的批准,不過這些都有望在下周敲定。 接管「倫敦碗」,是托特納姆熱刺和韋斯咸這兩家英超俱樂部都有的渴望。此前,兩家俱樂部都已向奧林匹克公園遺產公司(OPLC)遞交了他們對於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未來發展的具體策劃,熱刺想要去除跑道,將「倫敦碗」打造成專業的足球場,同時以投資翻建水晶宮體育場,作為「安撫」田徑界的承諾。 但韋斯咸球會堅定表示將保留跑道,打算讓「倫敦碗」成為能夠舉辦足球、田徑、橄欖球、板球、摩托車賽事,以及各種演出的多功能體育場。 正式結果揭曉前,英國媒體10日已紛紛爆料——韋斯咸球會將在與熱刺的比拼中勝出,因為OPLC認為,只有韋斯咸球會的標書能夠滿足政府開出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倫敦申奧時有關田徑遺產的承諾。 果然,OPLC一把手福特在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我們一致推薦韋斯咸球會和其所在的紐咸區為奧林匹克體育場的長期承租人,他們的計劃最好地體現了這座體育場所能留下的遺產。」
source

2012奧運帶動東倫敦Westfield商場商機

 Taiwan Trade Centre, London 2011-02-08           

來自於澳洲的Westfield集團(http://uk.westfield.com/london/)已於2008年10月30日在西倫敦設立英國的第一個Westfield London商場,至今仍是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為了搭上奧運的商機,Westfield積極地在東倫敦建造新據點,雖然距離倫敦奧運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在東倫敦的新購物商場Westfield Stratford即將在幾個月後正式開幕。    

從前東倫敦就被視為街頭文化的集散地,活潑、鮮明的地域特色加上不同種族聚集,多受年輕人所喜愛,但也相對的較容易產生治安上的問題,因此並非所有的倫敦人都被這樣活躍的區域特徵所吸引,許多人還是不習慣前往Liverpool Street以東的地方購物。令人驚訝的是,Westfield集團看準了奧運的商機以及英國政府重整東倫敦的決心,在此投資了14.5億英鎊的新購物商場,並預計於今年9月份正式與大眾見面。   

另外,在奧運會後,區域周邊的發展也將會持續運作,兩個當地的足球隊Tottenham Hotspur以及West Ham的主場也會遷移到奧運使用後的運動場,而四分之三進駐Westfield Stratford的零售商也表示,這個商場將會是房仲業下滑後,在未來幾年唯一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新商場。    

不同於西區Westfield London走奢華的高價位路線,東區的Westfield Stratford針對不同區域的顧客群在零售業者的挑選擇上也多走中價位的在地品牌,因此整體商場上顯得較為親切與平民化,少了許多華貴的大理石室內設計,在裝潢上使用銀以及銅等金屬更顯低調時尚。Westfield London 2010年的預期銷售額將較開幕的第一年成長五分之一,雖然面對經濟不景氣的壓力仍達成了7億英鎊的銷售,依循Westfield London的成功,集團對於Westfield Stratford也抱持著相同的願景,Westfield Stratford相較於西區有更大的腹地,並且延伸到鄰近地區包括:mid-Hertfordshire、Essex、Croydon以及Kent等。此外,倫敦新興的金融區Canary Wharf原有的購物中心也首當其衝,預期Westfield Stratford的成立將為東倫敦現有的購物區帶來新的挑戰與繁榮。
source

為奧運備戰 倫敦大翻轉

Taiwan News /  2011/02/10
*文/張緁玲

訪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代表康博偉
2008年,北京奧運將全球的目光都匯集到了這座城市,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也會好奇下一屆2012倫敦奧運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呈現?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代表康博偉(David Campbell)表示,距離倫敦奧運開幕還有兩年的時間,英國已經完成了約70%的基礎建設,目前所有的奧運建設都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倫敦在取得2010年(第30屆)夏季奧運會主辦權後,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三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基於1908和1948年主辦奧運會的經驗,倫敦把2012奧運視為都市更新的重要契機和動力。

因 應2012奧運而啟動的東倫敦都市更新計畫早已啟動,原本貧窮的區域煥然一新。連接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歐洲之星火車(Eurostar),原本在 Waterloo車站出發,在都市更新計畫推動下,改為由St Pancras車站出發,未來也將連接到距離奧運主場館最近的Stratford車站。

投入8億英鎊在建築保存擴建工程,St Pancras車站保持了維多利亞式建築美麗外觀和建築特色,但採用最現代的建築技術,在完工後迅速成為倫敦的最新地標,嶄新大廳、車站月台和各式餐廳和酒吧,更是讓人有全新的體驗!

永續性(sustainability)將是這次倫敦奧運的主軸之一,東倫敦都市更新計畫是其中一部分,而如何仔細規劃每個奧運建設項目,讓這些建築場館能夠長久使用,而不是在奧運結束後成為蚊子館!

舉例來說,倫敦奧運選手村區域將建造房屋給至少15,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奧運選手和17,000名媒體記者,這些住屋將在奧運結束後重新規劃後給民眾住,可以平價賣給民眾或是作為council house。

倫敦都市發展部門在考察北京、雅典和巴塞隆納後,決定盡可能減少為倫敦奧運新建的運動設施,除了游泳池和田徑場,其他都將使用現成的設施,如溫布敦網球場和倫敦附近的足球場,也會把大型展覽場改裝,設置運動設備以供奧運比賽使用。

可以容納8萬人的主場館,雖然是新建的場館,但會在奧運比賽後「瘦身」成為可以容納2萬人左右的場館,因為除了像奧運這樣國際性的賽事以外,很少有比賽會吸引8萬人的觀眾參與,這些多餘的座位也許可以在其他場地回收使用。

康 博偉指出,舉辦奧運需要一筆龐大的經費和預算,英國預估將花上93億英鎊的預算在奧運上。不過英國政府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儘管大環境不好,世界經濟仍然 在低檔盤旋,使得在找尋贊助商的部分有些遲緩,但英國通貨膨脹問題控制得宜,政府也有足夠的因應對策,以及備用的應急方案,所以大體上,預算方面的支應是 絕對沒問題的。

另外,他還提到,今年7月底,奧會主席Jacques Rogge羅格曾經造訪過奧運的主場館,他非常驚訝於我們施工的進度以及品質,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至於安全問題亦是每個大型活動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讓全 世界和英國的旅客都能安全的觀賞賽事,是我們最高的堅持。英國方面已經做好了最好的準備,也有專職的負責部門,希望能提高安全的最高標準。

康博偉表示,我們非常歡迎世界各地的人來英國旅遊。目前每年約有40萬的海外留學生來到英國,台灣方面也有約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跨國公司林立,更使得倫敦成為了異國文化的中心。

然而,倫敦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向來以多元的文藝活動著稱,因此將會有許多和奧運相關的藝文活動展開,包括街頭表演和大型戶外活動等,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source

英國進一步收緊技術移民簽證 71種行業或被拒

2011年02月13日 10:02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2月1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 英國“移民顧問委員會”在2月7日公佈了一份對記分制簽證的建言報告,提出進一步收緊技術移民簽證的可行方案。71種行業也許將被拒之門外。詳細情況我們連線中國之聲國際新聞編輯李欣。    

主持人:英國移民顧問委員會提出的這份技術移民簽證方案,具體有哪些規定?英國方面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新方案?    

記者:報告中提出對符合資格的Tier 2(一般技術移民類)工作種類削減逾三分之一,並規定所有的申請人必須擁有大學本科或同等的學歷。這項方案是此前內政部提出的“將Tier 2工簽門檻提升至畢業生水準(Graduate Level)”的回應。政府要求移民顧問委員會以英國國家文憑框架中的Level 4為基準,即相當於大學本科學歷的水準劃線,使得合格的Tier 2(一般技術移民類)工種減少了71個。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政府採納了移民顧問委員會的建議,持有Tier2 (一般技術移民類)工作簽證的人能夠從事的工作種類只能佔有現在英國技術勞動力市場的39%,較之現在的56%有大幅下降。受影響的行業包括髮型師、繪圖員、店舖經理等。但只要擁有大學或同等的學歷,包括護士、教師、土木工程師、金融分析家、公關人士和心理醫生等人士仍可移民到英國。去年獲得英國居留權的移民人數為238950,比之前上漲了逾三成。現有的居留申請有幾條可選的途徑。包括在英工作、學習、家庭團聚或難民的簽證都可以轉換為永久居留,並進而申請英國公民身份。現在持有其他類型簽證的移民,也可以在抵達英國之後轉換至可以獲得居留權的簽證類別。移民顧問委員會的主席David Metcalf教授表示:“海外技術勞工對英國經濟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限制移民的大背景下,選擇那些我們最需要的移民是改革移民體系的關鍵。” 
(責任編輯:袁志麗)
source

2011/02/10

英國經濟學家 中國家族企業,族長遲暮

英國《經濟學家》週刊網站2月3日發表文章,原題為:《中國家族企業,族長遲暮》,摘編如下:

公司可以歷經數百年而不倒,但它們的創始人不能。因此,所有家族企業最終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一代代傳承下去。何鴻燊的例子證明,繼承問題往往風暴重重。

何鴻燊是澳門賭王,他是一個包括賭場、航運、酒店和地產在內的帝國的創始人。他已經89歲了,健康狀況不佳,頭腦已不像以前那樣清楚。他的4房子女在貪婪地爭奪他的財產。

在這個現在不承認多妻制的地區,何鴻燊曾經同時有4個“妻子”。其中3個妻子仍然在世,還有至少17個子女。何鴻燊顯然曾在2009年中風,導致他的家人開始爭奪控制權。

現在,隔上幾天,坐在輪椅上的何鴻燊就會發表一份與前一份內容矛盾的聲明:或是指控他的家人搶劫財產,或是撤銷對他們的指控。

何鴻燊家族的一系列鬧劇使人們開始關心很快也將面臨繼承爭奪戰的其他公司。新世界發展公司的鄭裕彤已經85歲,他的繼承問題也沒有解決。

至於香港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新鴻基地產,隨著創始人世去、管理權移交至他的3個兒子手中,繼承問題似乎已在1990年解決。但2008年,陡生變故,創始人的遺孀、時年79歲的鄺肖卿成了真正的掌權人,將她的長子、曾擔任行政總裁的郭炳湘趕下臺。新鴻基董事會成員、82歲的李兆基擁有的房地產公司恒基兆地產公司也面臨著繼承問題。

在香港,繼承問題的談論很快就會轉到82歲的該地區首富李嘉誠身上。他已經承諾將很多財富捐給慈善事業,但沒有人知道,在李嘉誠身後,誰將掌管他的公司。當他在2005年突然入院,他擁有的各家上市公司的股價立即下跌。

很多香港大享在日漸老去。通常,他們的發家可以追溯到二戰後初期。他們通過嚴密的個人控制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常常使用令人困惑的相互聯結的公司結構。

在數年內,數十家公開上市(但受到家族控制)的亞洲公司將易手。香港中文大學的范博宏教授說,如果以史為鑒,可以想見,這一過程將造成損害,繼承往往與價值大幅縮水連在一起。

范博宏說,創始人能在兩方面創造價值,他們的聲譽確保銀行會借錢給他們的公司,而且他們與政府的關係往往也很值錢。遺憾的是,這些優勢很難傳給後人。這正是一些亞洲商業帝國在創始人身後要為生存而苦苦掙扎的原因。
SOURCE

英國未來兩年失業率將居高不下

英國工業聯合會(CBI)周三表示,英國失業率有望在今年達到峰值,而在2012年則繼續居高不下。

Related Topics

    * 消费者价格指数

英國工業聯合會估計,英國2011年失業率將從去年的7.9%升至8.4%,並在2012年保持這一數字不變。

據政府部門預算責任辦公室(OBR)預計,英國2011年失業率將達到7%,而2012年將下降至7.7%。

在2010年6月緊急預算中,聯合政府提出未來五年內緊縮財政1130億英鎊(1790億美元)計劃,並削減500,000個公共部門職位。

英國政府還計劃到2011年1月份為止,將增值稅從17.5%提高到20%。

英國工業聯合會預計,英國2011年經濟增長將放緩到1.8%,而此前一年,經濟增長已經疲軟至2%。

英國工業聯合會總幹事約翰-克里德蘭( John Cridland)表示:“儘管經濟增長仍將低於長期平均水平,失業率將繼續攀升,但是隨着經濟復蘇回升,就業人數也將增加。”
英國工業聯合會也表示,由於增值稅增加以及能源和商品價格上漲的壓力,英國通貨膨脹率預計會持續居高不下。

該機構同時表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通脹率將連續兩年超過英國央行的目標2%。

英國工業聯合會首席經濟顧問伊恩-麥卡弗蒂( Ian McCafferty)表示:“由於不斷上漲的能源和商品價格和增值稅的增加,使得通脹水平居高不下,這非常讓人擔心。這很可能是英國央行從第二季度開始考慮是否要考慮提高其低利率水平。”

然而,隨着英國央行其貨幣政策正常化,預計2012年通貨膨脹將接近目標2%的水平。
SOURCE

英國GDP無預警負成長,低成長時代來臨

英國經濟復甦雖尚稱不上『脫軌演出』,但許多人認為未來經濟成長也不容樂觀。

當英國聯合政府於2010年秋天公布為降低龐大財政赤字的預算削減計畫時,經濟復甦似乎出乎意料的順利。由2009年年底開始由谷底回升的復甦力道,除促進經濟成長外(2010年第1季GDP為1.1%,第2季為0.7%),失業率下降而通貨膨脹雖較央行2%的目標值高,但僅稍微高於3%。當時看來,扮演削減預算舵手的英國財政大臣George Osborne似乎是全世界最幸運的財政官員了。

然而,一連串的壞消息卻讓所有人精神緊繃。失業率再次上升,失業總人數重回250萬,失業率高達7.9%;通貨膨脹由11月的3.3%急升至12月的3.7%;更糟的是央行總裁警告,通膨將於未來幾個月上升至4%到5%之間,一直要到2012年才可能下降;最令人跌破眼鏡的是英國統計局公布2010年第4季GDP成長率竟然是-0.5%。

事實上,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若去除12月破紀錄寒冷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2010年年底經濟應持平,不至於呈負成長。然而,GDP預估值及實際值的差距有時也是很大的,如統計局曾預估2009年年底GDP成長率是0.1%,最後GDP實際成長率卻是0.5%。

除去壞天氣及預測困難等因素,英國第4季經濟衰退的結果卻仍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倫敦金融市分析師先前預測,2010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應為0.5%,與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於11月底公布的預測值相近。經濟衰退的壞消息無疑將使英國面臨更嚴苛的考驗,尤其是在預算削減計畫即將由紙上談兵進入全面啟動的階段。VAT已於2011年1月開始由17.5%增加至20%,4月公共部門又將開始大福削減開支,再加上通貨膨脹不斷上升,2011年將是政府執政如履薄冰而民眾生活拮据的一年,聯合政府預算削減計畫的執行將難上加難。

經濟復甦的阻礙雖較預期更大,卻不是無法克服的。2010年因企業增加庫存使經濟得到短暫的恢復,但2011年庫存效應消退,個人消費及公共支出因預算削減計畫被壓抑,取而代之的貿易及商業投資的增加將提供經濟成長所需的動能。企業先前雖因經濟嚴重衰退暫緩投資,但2010年第1-3季企業投資增加8.9%,這意味著2011年企業投資也將增加,其中大型企業將使用自備或由資本市場中取得擴張所需資金,將不會因銀行放款意願低而阻礙企業發展。

英鎊於2007年中以來貶值25%雖有助於貿易的發展,但2010年整體貿易成長仍不如預期,但IMF於近期調高2011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預期將改善英國的貿易表現,進而促進經濟成長。2010年製造業者出口訂單激增,外銷也快速增加。其中,令人鼓舞的是對中國的出口雖僅占整體外銷的一小部分,卻於2010年9-11月較2009年同期增加44.6%。2010年服務業出口雖停滯不前,但OBR預測服務業出口低迷的情況將不會持續,而因企業放緩庫存建立的速度,進口將於2011年逐漸放緩。

節節高升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英國經濟最大的威脅,若通膨上升太快,央行將不得不提早調高利率。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2位委員認為應調高利率至0.75%,但央行仍決定維持0.5%的低利率,而央行總裁Mervyn King於1月25日的發言似乎暗示,央行將不會提前調高利率。King表示,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上升幅度將高於經濟成長的幅度,造成民眾生活水準降低。

2010年第1季的1.1%的成長遠超出所有人預期,創下自2001年年初以來單季最高經濟成長率,第4季-0.5%經濟成長率雖將無可避免的傷害消費者信心,但經濟復甦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2010年年底GDP負成長或不景氣僅是暫時性的挫折,一般預期2011年的成長也將是低迷的,而貿易及商業投資好轉對英國岌岌可危的經濟仍僅是滄海一粟。英國在經過全球經濟危機造成本身經濟嚴重衰退的打擊後,經濟大幅復甦的希望非常渺茫。
SOURCE

蘇格蘭「假店面」遮掩經濟蕭條

假店面
敦巴頓商業街上已經出現一家「肉鋪」和一家「食品店」 

蘇格蘭一個小城正在給倒閉了的商店穿「外套」。

過去兩年的金融危機造成英國經濟衰退,不少商店倒閉,現在估計全國有13%的店面無人經營。

面對這種狀況,靠近格拉斯哥的蘇格蘭西部小城敦巴頓(Dumbarton)決定投資20,000鎊製作「商店外套」,以此改善市容。

現在那裏的商業街上已經出現一家「肉鋪」和一家「食品店」,其他的正在策劃之中。

敦巴頓所在郡的政府經濟發展與復蘇部門負責人吉姆·馬克阿倫(Jim McAloon)說,敦巴頓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但如今在城外興建商業中心的風氣對這類城鎮以往的繁榮景色提出了挑戰,而近年的經濟困境更造成了壓力。

「用木板封起來的店面或者看進去空空的商店都對城市的商業街有侵蝕的作用,能夠腐壞整個一塊地方的形像。購物者不願意來到這種地方,從而危及到其他商店的生存。」

這種對策在英格蘭已經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在惠特比灣(Whitby Bay),由於地方政府投資修繕倒閉商店的門面,商業街上空著的店鋪據說減少了50%。
SOURCE

2011/02/09

Dirty Day─U2




U2 Lyrics - Dirty Day
I don't know you
And you don't know the half of it
I had a starring role
I was the bad guy who walked out
They said be careful where you aim
'cause where you aim you just might hit
You can hold onto something so tight
You've already lost it

Dragging me down
That's not the way it used to be
You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I'm trying to forget

It was a dirty day
Dirty day

You're looking for explanations
I don't even understand
If you need someone to blame
Throw a rock in the air
You'll hit someone guilty


From father to son
In one life has begun
A work that's never done
Father to son

(And love...it won't last kissin' time)
[Repeat 3 times]

Get it right
There's no blood thicker than ink
Hear what I say
Nothing's simple as you think

Wake up
Some things you can't get around
I'm in you
More so when they put me in the ground

These days, days, days run away like horses over the hill
These days, days, days run away like horses over the hill...
[Repeat and fade until end]
lyrics

英國媒體發文告誡遠離中國股市

2011年02月09日 15:52:43  來源: 人民網

英國《理財周刊》(Money Week)主編莫裏‧薩默塞特‧韋布(Merryn Somerset Webb) 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e Times)發文稱,中國的價格上漲使得中國生產優勢不再,而人口問題使中國的股市也不容樂觀。他勸人們遠離中國市場。文章摘要如下:

幾周前,我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身材魁梧的服裝制作商,他整個旅程都是在不斷給客戶打電話,告知他們衣服漲價了。有些人問為什麼,他說,因為中國的廠家價格上漲了,他們也受到了影響。

中國的許多城市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北京的工資上漲20%,上海10%,廣東省19%。上海市長說這是“理性的收入分配”。可是奇怪的是,這似乎與勞動力緊缺有關(對年輕工人的需求在增加)。

連續30年來,中國保持著每年10%的GDP增長,但上漲的價格使它開始脫離低成本制造市場。據Liberum資本公司報告稱,除了馬來西亞和泰國,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是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中最高的。

這無疑提醒了我們人口的力量——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了中國社會嚴重的不平衡。中國的撫養率達40%,目前這個數字很好,說明中國有60%的人口屬于勞動力。但是隨著獨生子女長大,取代他們的雙親成為勞動力,這個數字會迅速變化。到2040年變成50%,2050年將超過60%。這些可憐的獨生子女將要贍養雙親、撫養子女。

然而,從青年社會向老年社會的轉變影響的不僅是中國經濟,它也會影響到中國股市。

法國興業銀行曾做過一項關于美國的退休率和美國股市的價格|收益率的圖表,發現兩者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當退休人數不多時,股票的市場價很高。當退休人數很多時,股票的價格下降。房價亦是如此:勞動力增加,退休人員減少時,房價上漲。日本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點:二十世紀90年代,勞動力比重下降,正好是日本20年經濟蕭條的開始。

這對中國來說是個不好的兆頭。根據渣打銀行預測,2014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與退休人口的比重將急速變化。到了2030年,中國人年齡的中位數將是41歲,美國是40歲。這是我們要遠離中國股市的又一例證。(蘇亭 董菁) 
source

China could price itself out of all sorts of markets

By Merryn Somerset Webb

Published: January 28 2011 18:08 | Last updated: January 28 2011 18:08

On the train a few weeks ago, I sat next to a burly garment supplier. He spent the entire trip – when not yelling at his ex-wife-to-be on the phone (“you made your bed love, you lie in it”) – calling clients and telling them that their prices were going up. Those who asked questions were told that factory prices were rising in China and that they were taking the hit. End of story.

I told this to a City audience a few days later during a debate with Matt Ridley on whether optimism or pessimism is the correct approach to the future – only to hear a voice piping up from the floor telling me I knew nothing about inflation in China.

This interruption came from a young dress designer at the back. She told us that the factories she uses would bump up their prices every couple of months: these days, if you don’t take the price you are given on the spot, it goes up in 24 hours. That’s real inflation.

But the interesting bit was that the fast-moving prices have prompted her to do her sums again: she is moving her production back to Europe. It won’t cost less, but it certainly won’t cost any more. It will also allow her to keep an eye on quality – which has apparently been falling as fast as prices are rising at those Chinese factories.

For more on how fast prices are rising, look at www.shanghaiscrap.com, where you can see pictures of packs of instant noodles in a Shanghai convenience store. According to the blogger, the clerks aren’t bothering to print new price labels for the noodles as prices rise; they simply “cross them out and write in the new [substantially higher] ones”. That’s also real inflation.

This is anecdotal evidence but it suggests that, given the wage pressures building behind it,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n China might, just might, be a tad higher than the official number of 4.6 per cent suggests.

It also chimes with news of minimum wage rises in Chinese cities: pay is about to rise 20 per cent in Beijing, 10 per cent in Shanghai and 19 per cent in Guangdong. Shanghai’s mayor says this is about “r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But odds are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staff shortages (young Chinese workers are becoming more demanding) and the odd strike as well.

Either way, you could make a reasonable argument that 30 years into its 10 per cent a year GDP expansion, China is beginning to price itself out of the low-cost manufacturing market. Leave out Malaysia and Thailand, says a note from Liberum Capital, and the average worker in China is now more expensive than the average worker in any other emerging Asian economy.

One thing all this should remind us about is the power of demographics. Years of one-child policies have lef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nastily unbalanced. Today, its dependency ratio hovers around 40 per cent. That’s good – it means 60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of working age. But as the only children reach working age and their parents retire, this ratio changes fast: by 2040 it will be well over 50 per cent and by 2050, over 60 per cent. If employers think young Chinese workers are stroppy now, they should wait until the poor things are trying to support two parents each, as well as their own children.

However, this shift from a nation of the youngish to a nation of the old won’t just affect China’s economy. It will, if things work out as they have in the US, affect its stock market, too.

Société Générale has a neat chart that plots the growth rate of retirees in the US against the Shiller price/earnings ratio for the US equity market. And guess what? It’s a pretty good correlation. When not many people are retiring, the stock market gets more expensive (more people are saving for retirement). When lots are retiring, it gets cheaper (people take their money out). The same goes for house prices: working people upsize, retirees downsize so the more retirees you have knocking around, the less likely it is that house prices will rise.

Anyone looking for corroboration of the argument need only look to Japan where the working age popul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began to fall in the early 1990s – a time that marked the start of a 20-year grind-down in domestic asset prices.

That doesn’t bode well for US asset prices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decades given that the working population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having risen from 1990 through to 2008, is now set to fall until some time in the region of 2030. It bodes really badly for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where the ratio of working-age people to retirees will shift much faster – starting in 2014, according to Standard Chartered. By 2030, the median age in the US is forecast to be 40. In China it will be 41. Just one more reason to stay out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Merryn Somerset Webb is editor-in-chief of Money Week and previously worked as a stockbrok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her column are personal.
source

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

葉晉嘉  助理教授
  
研究室:五育樓1402室
 
電話:08-7226141轉22300(師培中心實習組)、35757(研究室)
 
E-mail:scorpioball@mail.npue.edu.tw
 
教學網頁:http://blog.xuite.net/scorpio.ball/
 
國科會個人網站:http://researcher.nsc.gov.tw/scorpioball/

現職: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兼師培中心實習組組長(2010/08-迄今)
 
學歷:
  •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
  •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
  • 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學士
  
經歷: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2008/08-2010/07)
  • 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兼任講師 (2005-2008)
  • 高雄市都市計畫技師公會理事 (2004-2008)
  • 國立中山大學城鄉與地方發展研究中心專案規劃組組長 (2003-2008)
  •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航空管理系兼任講師 (2003-2004)
  • 欣德工程顧問公司規劃師 (2000-2003)
葉晉嘉老師照片


專長: 文化產業分析,區域與都市規劃,政策分析與評估,城鄉研究  
主要研究興趣:都市治理與行銷,文化消費行為研究,創意城市,全球化議題
 

授課科目:統計學經濟學文化經濟學文化產業踏查(II) : 都會全球化與地方發展城市治理與行銷文化園區規劃與經營實務 調查研究與資料分析
 
榮譽與獎勵:


  • 2006,管理學門論文審查與修改技巧研討會論文審查實做競賽第一。
  • 2003,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優秀研究生獎學金。
  •  2001,都市計畫技師高考及格。
  • 1998,龍騰論文獎。  


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1. 葉晉嘉(2010)。2009世界運動會授權商品消費行為分析,城市發展,專刊,104-126。
  2. 葉晉嘉(2010)。各國創意城市指標的比較性研究,城市發展,9,111-144。
  3. 吳濟華、葉晉嘉、蔡源培(2007)。臺北捷運通車後車站周邊土地價格變動之實證分析,土地經濟年刊,18,1-26。
  4. 葉晉嘉、翁興利、吳濟華(2007)。德菲法與模糊德菲法之比較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1,31-58。
  5. 吳濟華、葉晉嘉、朱俊德(2006)。地方永續發展跨域治理操作機制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城市發展,1,28-53。
  6.  葉晉嘉、劉麗娟、吳濟華(2006)。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量台灣地區健康城市度之研究,健康城市學刊,4,129-140。
  7. 吳濟華、葉晉嘉、周佳儀(2005)。高雄都會區女性住宅消費行為意向之研究,住宅學報,14(1),67-84。(TSSCI)
  8.  張瑞玲、葉晉嘉、陳台晟(2005)。全球手機產業生產分工模式之研究:世界體系觀點,華人前瞻研究,1(1),175-192。

專書及專書論文

  1. 葉晉嘉(2009)。「城市經濟的活化與轉型─從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的新思維出發」,載於吳英明、薛昭義(主編),城市致富學,77-86。高雄市: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2. 葉晉嘉(2008)。「台灣城鄉價值變遷及其對都市治理之意涵」,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 葉晉嘉(1998)。「應用模糊理論於公共政策之研究—改良式模糊德爾菲法」,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龍騰論文獎)。

研討會論文

  1.  葉晉嘉(2010)。「宜居城市治理績效評估之研究」,2010年都市計劃學會、區域科學學會、地區發展學會、住宅學會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台北市政治大學大公企中心,2010/12/11。
  2. 葉晉嘉(2009)。「創意城市治理指標之研究」,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全球化下新公共管理趨勢與挑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09/5/23-24。
  3. 葉晉嘉(2009)。「城市創意經濟初探」,城市生根與國際深耕學術論壇,高雄市立空中大學,2009/2/11。
  4. 葉晉嘉(2008)。「台灣城鄉價值變遷實證研究」,2008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區域科學學會、住宅學會、地區發展學會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2008/12/13。
  5. 吳濟華、葉晉嘉(2008)。「台灣城鄉價值變遷及其對都市治理之意涵」,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8/5/24-25。
  6. 吳濟華、柯志昌、葉晉嘉(2007)。「區域治理與治理機制探討-高高屏地區個案分析」,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台灣經驗的省思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7/6/16。
  7. 葉晉嘉、吳濟華(2006)。「城市區域、城際競合與全球商品鏈」,海峽兩岸第五屆公共治理與行政發展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2006/11/3。
  8. 劉麗娟、葉晉嘉(2006)。「以發展地方產業觀點評估高雄地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績效」,高高屏地區後高鐵時代就業引進、勞力需求與職業訓練公共論壇,高雄中山大學,2006/6/26。
  9. 吳濟華、葉晉嘉、劉麗娟(2006)。「台灣地區公民文化與都市發展之關連分析」,全球化與行政管理研討會,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暨研究所。2006/5/22。
  10.  葉晉嘉、劉麗娟(2005)。「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量台灣地區城市健康度之研究」,2005年台灣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5/10/14-16。
  11. Wu, Jih-Hwa, Yeh, Ching-Chia, Huang, Pao-Hsuan, Tasi, Yuan-Pei.(2005). AnAnalysis on Change of Land Price nearby the MRT Stations in Taipei City. 10thAsian Real Estate Society (As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8-21 July 2005,Sydney, Australia.
  12. Wu, Jih-Hwa, Huang, Pao-Hsuan, Yeh, Ching-Chia, Tasi, Yuan-Pei.(2005).Analysis on Firm Clustering around MRT Stations in Taipei City. 10th AsianReal Estate Society (AsR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8-21 July 2005, Sydney,Australia.
  13. 吳濟華、葉晉嘉(2005)。「地方永續發展規劃之跨域治理機制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第二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05/6/4。
  14. 葉晉嘉(2004)。「從世界體系觀點探討手機產業的全球生產分工模式」,2004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4/9/18-19。
  15. 葉晉嘉(2003)。「實施容積移轉政策前之預評估指標建立」,2003年土地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台南長榮管理大學,2003/4/17-18。

技術報告
  1. 葉晉嘉(2003)。「朝向都市永續性的作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列入有關不透水層比率的規定」,技師報328 期。
  2. 葉晉嘉(2003)。「談整體開發策略與公共設施用地取得」,技師報314、315期。
  3. 葉晉嘉(2003)。「容積移轉可行性評估指標的概念與建立」,技師報301 期。

辦理學術活動
  1. 辦理「婚禮產業與管理」社區學習講習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9/9/3。
  2. 辦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辦理第2期大專以上人力加值計畫「婚禮產業與管理」課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9/8/21-28。
  3. 辦理2009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營造在地文化觀光產業,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9/11/28。
  4. 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第二期「資料包絡分析法」研習營講師,2009/2/28-3/1。
  5. 擔任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第一期「資料包絡分析法」研習營助教,2008/5/17-5/18。

其他
  1. 高雄市政府(2010),大高雄地區宜居城市發展策略之研究,計畫主持人。
  2. 台南縣政府(2009),台灣歷史文化首都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案,協同主持人。
  3. 桃園縣政府(2009),98年度桃園縣農村再生總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共同主持人。
  4. 高雄縣政府(2009),98年度高雄縣農村再生總體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協同主持人。
  5. 台南縣政府(2009),98年度台南縣農村再生總體規劃委託服務技術案,協同主持人。
  6.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2009世運會對高雄市整體社會發展影響之研究,協同主持人。
  7.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城市智庫動二案,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城市智庫,2008/9-2009/2,協同主持人。
  8. 高雄市影視產業發展與引進條例研究計畫,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研究助理。
  9. 高高屏區域治理機制之研究-都會發展憲章之探討,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研究助理。
  10. 高雄港地位變化對高雄市經濟發展之影響與因應策略,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研究助理。
  11. 高高屏地區後高鐵時代就業引進、勞力需求與職業訓練公共論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訓中心,2006,研究助理。
  12. 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西側保存區都市更新可行性之研究,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2006,計畫主持人。source

游邑巧思 奧運場館像花園

中央社
2011-02-04 04:29 PM
   
Fonts Size     A+
E-Mail This     Email
Printer-Friendly     Printer
Bookmark and Share
Share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4日電)主導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場館的台灣建築師游邑,在台灣念文化大學二年級時,就考到建築師執照。能競標到倫敦奧運場館規劃設計,他說「想設計出讓民眾到過就忘不了的場館」。

出生台灣宜蘭農家子弟的游邑,國中時念放牛班,高中念宜蘭農工,隨後考上專科,再插大就讀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大二就考到國家建築師高考執照,成為當時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建築師,大學畢業後受學校老師邀約,回到母校當講師。

原以為會在台灣建築界深根,但游邑表示,台灣業者往往希望能將建築土地面積利用到極致,無法讓設計師有發揮的空間。30歲時,他決定放下在台灣的事業,到嚮往已久的英國首席A.A設計學院就讀。游邑說,「那是第1次出國,也是第1次坐飛機,內心感到恐懼」。

在英國首席A.A設計學院期間,游邑認為學校讓他開拓不同的設計視野。「用策略性的規劃設計,可以讓開發案更成功」,游邑指的策略性,包括規劃方式、不需要讓開發案過度開發就可達到雙贏,讓使用者可獲得更多休閒的空間,開發者也能獲得最大的利潤。

英國A.A設計學院畢業後,游邑進入英國HOK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即便在台灣已經可以領導一個團隊執行建築設計案,但到了全球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一切從基層做起,短時間內就做到資深建築師,還讓游邑與設計團隊奪下2012倫敦奧運場館整體設計規劃。

游邑表示,面對許多「大師級」建築設計師同為他的競爭者,設計之前,他先搜尋歷屆奧運場館的設計圖,認為要突破「大師」的設計,不如先從倫敦最基礎的文化背景找起。

「在英國處處可看到花園,就連住家也都一定要有庭院」,游邑認為,英國人重視在寬闊空間的休閒,與其建造一個突破性的建築,還不如設計一個讓每個觀光客到過都忘不了的場館。他把奧運場館規劃成大型的花園,要讓來參觀的民眾都能像是參與大型的派對。

游邑主張綠色建築,不將地面上挖出來的土運送到土石場,反而堆成山坡,以空中鳥瞰整個場館有如流線型的波動,對民眾而言,也能享有最寬廣的綠色空間。

因為獨特的設計,英國女皇還邀請游邑與設計團隊吃飯。游邑表示,和英國女皇吃飯前,還得先受皇家吃飯的禮儀訓練,例如和英國女皇問好等禮節。游邑說,「很多英國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英國女皇,更別說一個台灣人可以和英國女皇一起吃飯」。

2009年游邑受邀加入英國SAID四方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去年決定結束在英國的工作,回到台灣定居,並且成為四方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台灣的負責人。

他期望未來能放眼中國建築市場,實踐「策略性的規劃設計」,讓使用者和業者都能享受雙贏的建築空間。1000204
source

英國議員擬提案保留留學生PSW簽證

原定於1月31日公佈的包括取消PSW(Post-study-work)簽證在內的調整學生簽證體系的提案的徵詢意見結果或將發生改變。據BBC 英倫網報導,就在PSW簽證命運岌岌可危之際,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事務小組提出了挽救新建議,具體內容為保留PSW簽證,並將時間調整為留英碩士學位畢業 生提供一年工作簽證,而博士學位畢業生的簽證時間則可為兩年。 BBC英倫網的報導稱,據相關人士透露,1月13日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事務小組正在起草一份遊說文件準備於本週呈交聯合政府。文件提出的新計劃建議政府保 留允許海外學生取得學位後在英工作的PSW簽證,特別是要維護小組最為關注的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權利。新計劃建議具體政策可以調整為:為留英碩士學位畢業生 提供一年工作簽證,而博士學位畢業生的簽證時間則可為兩年。

而現行的PSW簽證政策為,對於在英國獲得學位的學生,無論是本科學位、碩士學位還是博士學位,都可以獲得兩年的工作簽證。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高校教育工作者透露,簽證政策調整的諮詢期內,一些海外學生和英國高校向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事務小組表示了對該政策修改的 極度關心。英國高校擔心取消PSW將極大影響海外學生的招生工作。而學生則認為,沒有了兩年的工作簽證自己在英國留學獲得的效益將大受影響。

面對來自各方意見,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事務小組對海外學生、英國高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調研。

英國工商管理碩士協會1月13日舉行的關於政府移民政策諮詢會議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有46.8萬名海外學生進入英國學習,英國內政部入境署 估算,這些海外學生對英國經濟的直接貢獻達83億英鎊。而會議對27所具有資質的英國高校商學院的調查顯示,25所學院的學生非常關心在畢業後能否在英國 從事穩定工作。

另外,英國政府國際學生事務部向英國內政事務委員會提交的關於T4學生簽證政策修改意見報告中,特別提到關於政府計劃取消PSW簽證的消息已經遭到 海外學生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已經耗資數万英鎊在英國學習並準備在英國積累工作經驗的海外學生,將會質疑自己在英國取得的學位到底有多大價值。

基於上述調查,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事務小組將把各部門的調研報告進行歸納整理,然後提出自己的提案。

英政府擬取消留學生畢業求職PSW簽證限制移民人數

2010年11月25日 11: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英國現有留學政策將於2011年初發生重大改變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據英國BBC英倫網報道,就讀非學位課程海外生簽證收緊、PSW簽證即將取消。英國聯合政府這些新宣佈對中國留學生殺傷力到底有多大?

為了實現限制移民人數的政策,英國聯合政府準備拿留學生開刀了。

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Theresa May)當地時間11月23日宣佈,政府有意限制海外學生來英國就讀非學位課程。

她同時宣佈,政府計劃取消留學生在英國大學畢業後的PSW(Post-Study-Work)工作簽證。

內政部表示,有關減少留學簽證的提案,將進行為期八周的諮詢期,2011年一月將宣佈具體內容。

內政部新聞官Jamie對BBC英倫網表示,目前,內政部所有的簽證政策和程式都還沒有進行任何改變。

一切簽證申請都基於記點積分制系統的程式進行操作。

在2011年年初政府宣佈新的政策之前,現在所有的政策都還保持不變。相關資訊可以在內政部的網站上進行詳細查詢。

留學生遭殃

對於大家關心的政府即將收緊“小留學生”簽證的問題記者今天採訪了英國教育與簽證中心的首席執行官郝斐。

他告訴BBC英倫網,目前,英國很多college水準的高中已經正式通知各留學仲介機構,對於今後就讀大學以上等級院校的海外學生,即便年齡在18歲以下,也必須提供相應的安全英語測試成績。

之前的政策對一些年齡小于18歲,到英國就讀大學水準課程的孩子是否提供安全英語測試成績沒有明確規定,但是目前的新政策已經完全堵死了這個漏洞。

對於來英國就讀大學本科學位課程的同學,新政策目前還沒有明顯的影響。

而對於聯合政府即將取消PSW簽證,郝斐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來英就讀碩士課程的中國學生數量。

因為英國碩士課程本身就極短,加上中國針對“海歸”薪資水準的調查顯示,在國外有一到三年工作經驗的“海歸”比畢業後立即回國就業的學生薪資高出不少。因此,取消PSW,英國碩士還有多大吸引力很成疑問。

郝斐認為,頻繁更換這一政策對學生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教育界人士建議將PSW簽證的時間改為一年比較合理,而不是完全取消此類簽證。

(責任編輯:袁志麗)
source

英國留學PSW簽證審核趨嚴

2010年08月03日 15:31:47 

PSW簽證讓留英畢業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但是最近的情況顯示,PSW簽證越來越嚴格,令有的同學憂心忡忡。我就此收集了有關各方觀點,在這個小係列中與大家分享。

近年來,留學浪潮席卷中國,赴英國讀書成了許多中國學子的夢想。

英國素來以學制短、教學質量高受到中國學生乃至世界學生的歡迎。很多同學拿到學位之後都希望能夠留在英國工作一段時間。

幾年前,蘇格蘭首先開始實行Fresh Talent簽證政策,給正規大學課程的外國畢業生一年的簽證,這期間可以隨意找工作。

沒過多久,這一政策從蘇格蘭擴展到英國全國,而且簽證期限延長到了兩年,名為Post study work,即PSW簽證。

很多同學畢業之後,都打算申請鼓勵畢業生在英國找工作的PSW,post study work簽證。

這一政策受到廣大畢業生的歡迎,也成了吸引新生來英國讀書的一大因素。

收緊政策

雖然最近兩年學生簽證被收緊,簽證費用節節升高,審核程序和各項要求變化也很頻繁,但是PSW簽證總的來說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然而,最近很多同學反映,這一政策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比如,規定申請者在過去的三個月內銀行賬戶中每一天都要有至少8百英鎊的存款。

哪怕有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存款不足就可能被拒簽。這使得很多同學憂心忡忡,有的甚至不做嘗試,畢業後直接回中國。

英國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上臺以來,已經開始對歐盟以外移民實行臨時性配額制度,並且對長期收緊的程度展開咨詢。(摘自:英國BBC英倫網;文/子川) 

Oxford and Cambridge to join £9,000 club on fees

Students whose family income is below £25,000 would pay £6,000 and receive a maintenance bursary of up to £1,625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wants to triple fees in autumn next year. Photograph: Graham Turner for the Guardian

Senior managers at Oxford and Cambridge universities are intent on charging £9,000 a year in tuition fees, the maximum allowed, it has emerged.



A consultation paper shows Cambridge wants to almost triple fees to £9,000 as soon as it can in autumn next year. The university will charge the maximum of £3,375 for this autumn.


Students whose family income is below £25,000 would pay £6,000 and receive a maintenance bursary of up to £1,625, under plans from Cambridge's working group on fees, published internally for consultation. Means testing will taper this £3,000 reduction to zero when family income exceeds £42,000.


Oxford's pro-vice-chancellor, Tony Monaco, has said fees of less than £8,000 would lose the university money because of national cuts to teaching and other grants. Hhe told a Congregation, a formal meeting of senior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that Oxford subsidised undergraduates by £80m.


"That is already straining research and infrastructure ... Were we to charge £9,000, the additional income would be £14m a year." This would be used to improve outreach activities and waive fees for the poorest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calculates that to waivefees for the poorest by £3,000, would be the equivalent of charging all undergraduates £8,500. Oxford will make its decision on fees in March.


David Willetts, the universities minister, has said fees of £9,000 will be allowed only i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MPs voted to raise tuition fees in December, after the Lib Dems pledged in their manifesto to scrap fees. The government loans students the fees until they graduate and are earning £21,000 a year.


Aaron Porter,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said: "We can now expect a race to the top now as universities rush to gain kudos by joining the '£9,000 group' as quickly as possible. How long before the most expensive start asking for the freedom to charge even more?"


The Cambridge report argues that even at £9,000, the university is still "carrying the burden of a significant loss per student … To charge less than the maximum would be fiscally irresponsible. Most if not all of our peers will charge the maximum."


A university spokesman said: "This report has been published online for consultation … It follows due consideration by a working party made up of senior academic, college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Universities are expected to raise fees to at least £6,000. They have to submit their plans to the government's Office for Fair Access, which can decline proposals.


New universities say they will be forced to raise fees to more than £6,000 because of cuts to teaching funds, and are concerned that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will not be able to afford them.

2011/02/08

英國創意產業

在英國,創意經濟佔總就業人口的7%以上,是歐盟最大的創意產業,估計有157,400家企業,僱用達200萬人左右。過去20年間,英國創意產業 勞動人口增長強勁。其中軟件、電腦遊戲和電子出版業就業增長最為迅速,佔創意產業勞動力人口的31%,1981年到2006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6.5%。
英國的創意產業還積極推廣環保議程,在工作中採取低碳策略和「綠色」方針。例如英國的福斯特合夥人建築師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在高端、低碳和永續的建築設計方面開創先河。英國的設計公司在促進社會責任和永續環境等方面的創新也引領全球風氣之先。英國出版商率先 使用永續紙張再生資源,並在生產過程中主動降低化學危害。
英國的電影和電視界,無論在拍攝現場還是在攝影棚裏,都通過如「綠色螢幕」等的計劃來降低拍攝對環境的影響。此外,英國時裝設計品牌如 Continental Clothing 正提倡永續性的時裝概念,由設計、生產、零售到棄置無所不包。

卓越品質遍及英倫

英國的創意技術與經驗名副其實是遍及全國,在九個英格蘭地區以及北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地區均有卓越中心。
英格蘭東南部是許多世界互動媒體公司的基地,英格蘭中部是全球知名的設計中心,廣播事業則在西南部得到蓬勃發展。
英格蘭西北地區是全球領先的媒體和音樂中心,東北地區則是新興數位媒體的天下。此外,蘇格蘭、約克郡與亨伯地區 (The Humber) 的電腦遊戲企業在全球首屈一指。
英格蘭東部是美國好萊塢以外結集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影和電視製作室之地區,威爾斯的動畫產業發展迅速,北愛爾蘭則是表演藝術的家鄉。

建築

英國是世界建築精英匯聚的中心之一,以其創造力和創新性聞名於世,知名建築師 Zaha Hadid 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是在辛辛那提的羅森塔當代藝術中心,而建築師 Will Alsop 則擅長特色與另類現代建築,他在建築物中使用鮮艷顏色和非常規形狀而受到矚目。
許多英國的建築業者在海外開設辦事處,包括 Rogers Stirk Harbour合夥人建築事務所和 David Chipperfield建築事務所在內的許多知名英國創意建築師,在英國以外都有一些重量級作品,在世界各地設計了許多指標性建築。
英國建築在低碳、社會與環境的永續設計領域裡領導全球,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節能建築的先鋒。例如,Foster合夥人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柏林國會 大廈就採用了植物油作為燃料,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94%。該事務所在阿布達比參與的馬斯達爾城(Masdar City)發展計劃,將全部使用太陽能和其它再生能源。
在都市更新方面,重要的大型城市改造計劃包括巴恩斯利 (Barnsley)、布拉福德 (Bradford)、利物浦、倫敦和曼徹斯特等。為迎接2012年倫敦奧運會,英國建築師將一展所長,為更新改造東倫敦地區扮演領導角色。
在交通基礎建設上,如延長或更新主要鐵路幹線、地鐵站和國際機場等。Richard Rogers設計了倫敦希斯路機場的第五航廈、馬德里馬拉哈斯(Barajas)機場第四航廈和上海浦東機場的第二航廈。
英國建築師也設計了很多世界知名的運動場館和設施。新溫布萊體育館 (Wembley Stadium) 就是由Foster合夥人建築事務所設計的,該公司目前正在設計擴建巴塞隆那足球隊的魯營球場(Camp Nou Stadium),使其能容納10萬6千多名觀眾。
英國的建築學院,比如倫敦的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威爾斯建築學院(Welsh School of Archiecture)以及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都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建築人才,一直被視為培養新思維的沃土。

設計

英國的設計行業總僱員人數達185,500人,從消費類電子產品到企業形像,從室內設計到互動介面,從傢俱到一級方程賽車。
設計產業是英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和不斷成長的因素,在2007/2008年年度,其年產值增長了11%,達到44億英鎊,其中的10億英鎊產值是由海 外銷售帶來的。有許多國際知名的設計師,如Terence Conran,Tom Dixon,Ross Lovegrove,Wally Olins,Thomas Heatherwick和 iPod 設計者Jonathan Ive。
由於設計學科眾多,許多英國設計師都選擇跨學科事業發展,大多數設計師都有跨學科團隊工作經驗。並透過設計教育與產業間的相聯結訓練人才,包括建立 一個名為倫敦設計(Design London)的世界一流跨學科中心,為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帝國理工大學(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聯合斥資1,160萬美元的策略聯盟計劃。
英國設計公司,包括像 View 和 Pearlfisher這類型的公司,主要專長在於品牌與溝通、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多媒體和網頁設計以及設計策略與管理。
英國的高水準技術人員和高素質學術研究背景,吸引了很多國際製造業公司將其設計研發中心設在英國。日本的日產(Nissan)汽車公司最近選定倫敦 開設其歐洲的設計總部。約有40位國際設計師、模具製造師和支援員工將在其位於帕丁頓(Paddington)的新工作室內,從事下一代日產汽車的概念發 展和設計。三星的歐洲設計總部也設在倫敦。

數位媒體

數位媒體即指在數位電視與廣播、互動媒體、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和移動通訊等領域將數位技術與創意相結合。
英國數位媒體行業是過去十年來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佔英國經濟總量的8%,驅動生產力的提高,在各個創意產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各產業透過 數位媒介提供內容。數位媒體的從業人員遍佈全英國,具有良好教育且富天分。比如,英格蘭西南部有1,800多家數位媒體公司1,為績優企業體提供尖端的數 位解決方案。在英國,特別是蘇格蘭地區,有各種各樣備受推崇的數位媒體課程。
英國在數位媒體領域有許多全球矚目的成就,包括開發和部署環球數位無線電視﹔開創數位廣播之先河;提供更低價、更高速的寬頻服務;以及手機、小螢幕數位內容之開發。這些成就充分說明英國在研發與創新上努力不懈,幫助英國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
英國政府大力發展基礎建設以支援數位媒體產業的發展。比如,伯恩茅斯大學 (Bournemouth Univeristy) 舉世聞名的媒體學院將接受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發局出資的300萬英鎊,成立一個新的數位媒體、特效與動畫產業博士中心。
美國兩大社群網站看準英國在數位領域的技能和對數位世界的興趣,最近在英國設立業務部門。其中一個是為專業人員而設立且快速成長的網站 Linkedln,另外一個是兒童網站 「企鵝俱樂部」(Club Penguin)。
BBC的例子尤其能說明英國在數位領域的實力, 他們的創新服務 BBC iPlayer 讓觀眾透過網際網路觀看BBC節目,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英國在創新數位技術領域的發展水平。BBC iPlayer的用戶數量目前已經超過600萬人次3。
關鍵統計數字
  • 幾乎90%的英國家庭家裡至少擁有一台數位電視
  • 65%的英國家庭可以上網
  • 超過40%的歐洲電子設計產業總部皆設在英國
  • 英國網路廣告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已開發國家
  • 英國擁有G7國家中最廣闊的寬頻市場
  • 到2012年,在英國的新商務中,每五英鎊開支中就有一英鎊是花在網路業務。

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即指參觀景點之創建與營運,如博物館、藝廊、歷史遺跡、花園、動物園和休閒公園等景點。在英國可以找到各種世界一流的參觀景點,其中很多 都能體現出英國巧匠的高超技藝和專業水準。比如,位於康沃和 (Cornwall) 的伊甸園計劃(Eden Project)無論在設計還是計畫之執行上都體現出明顯的英式風格,還有位於倫敦O2館內的英國音樂體驗館,更是一個嶄新的高科技互動式音樂博物館。
英國有許多公司專門從事可行性和經濟影響研究。經濟研究聯合事務所(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是業界知名的研究公司,在針對休閒娛樂場所的市場需求研究與財務可行性研究方面已有50多年的經驗。
英國的建築師和工程建築公司將參觀景點的設計化為實際。比如,以倫敦為據點的設計師Zaha Hadid就設計了許多世界聞名的當代藝術中心和藝廊。她的主要作品包括羅馬的21世紀藝術國家博物館 MAXXI,台灣的古根漢博物館以及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普瑞斯藝術中心 (Price Arts Centre)。
在當前高科技的世界裏,時下的展覽需要盡可能地展現創新和互動元素,以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正因英國擅長於此,像 Haley Sharpe Design、Event Communications、Farmer Attraction Development 和 KCA London 等公司均在英國及海外留下許多成功案例的足跡。
英國在復修、修葺和保護歷史文物方面也技藝高超。比如,保護技術公司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就專為博物館及歷史遺跡提供雕塑及紀念碑的保存服務。此外,英國還提供一流的參觀景點管理經驗。例如大英博物館定期為全球各個博 物館和文化團體提供諮詢服務。
其他更多有關英國創意產業,如廣告、動畫、電腦遊戲、時尚設計、電影、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電視等,及英國各地區的創意產業介紹等,可下載英國創意產業介紹如下:

2012倫敦奧運兩年倒數計時

7月27日對倫敦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因為兩年後的今天,2012年夏季奧運會將在倫敦舉行。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當然所有人對於2008年北京奧運的豪華盛大都還記憶猶新,也會好奇倫敦奧運究竟會是甚麼樣的面貌? 目前最新的狀況是,所有的奧運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下圖是倫敦奧運的游泳中心鳥瞰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Fifi 希望大家能先把北京奧運的熱鬧放一邊,了解一下專屬於倫敦、獨特的奧運故事。

倫敦在取得2010年(第30屆)夏季奧運會主辦權後,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三度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基於1908和1948年主辦奧運會的經驗,倫敦把2012奧運視為都市更新的重要契機和動力。

因應2012奧運而啟動的東倫敦都市更新計畫早已啟動,原本貧窮的區域煥然一新。連接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歐洲之星火車(Eurostar),原本在Waterloo車站出發,在都市更新計畫推動下,改為由St Pancras車站出發,未來也將連接到距離奧運主場館最近的Stratford 車站。

投入8億英鎊在建築保存擴建工程,St Pancras車站保持了維多利亞式建築美麗外觀和建築特色,但採用最現代的建築技術,在完工後迅速成為倫敦的最新地標,嶄新大廳、車站月台和各式餐廳和酒吧,更是讓人有全新的體驗~~


永續性(sustainability)將是這次倫敦奧運的主軸之一,東倫敦都市更新計畫是其中一部分,而如何仔細規劃每個奧運建設項目,讓這些建築場館能夠長久使用,而不是在奧運結束後成為蚊子館....

舉例來說,倫敦奧運選手村區域將建造房屋給至少15,0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奧運選手和17,000位媒體記者,這些住屋將在奧運結束後重新規劃後給民眾住,可以平價賣給民眾或是作為council house (圖片來源: Think London

 
倫敦都市發展部門在考察北京、雅典和巴塞隆納後,決定盡可能減少為倫敦奧運新建的運動設施,除了游泳池和田徑場,其他都將使用現成的設施,如溫布敦網球場和倫敦附近的足球場,也會把大型展覽場改裝,設置運動設備以供奧運比賽使用。

可 以容納8萬人的主場館,雖然是新建的場館,但會在奧運比賽後'瘦身'成為可以容納2萬人左右的場館,因為除了像奧運這樣國際性的賽事以外,很少有比賽會吸 引8萬人的觀眾參與.....這些多餘的座位也許可以在其他場地回收使用。(下圖為電腦模擬示意圖,來源: Think London)

Fifi 在未來還會繼續介紹倫敦奧運的相關主題,例如Green Games, Digital Games等等。因為工作的關係,Fifi 會比較早接觸到倫敦奧運的訊息,當然也希望把最新的消息提供給喜愛瘋英國網誌的朋友們,如果大家有相關問題,也歡迎在這裡提出討論喔~~ 

SOURCE

【國際趨勢】發現英國設計產業Design Industry Insight 2010

摘要
英國Design Council花了五年的時間,進行大規模的設計產業調查,光是訪談就有2,000人投入,花了九個月才完成。這份研究的目標是更貼近設計師對產業的觀點、設計企業的表現和未來。研究團隊藉由這些片斷,逐漸勾勒出產業的整體面貌,最終完成這份Design Industry Insight。

本研究一些主要發現的基礎數據如下

英國現在大約有232,000位設計師,其中65,900位是自由設計師(Freelancer)、82,500位服務於設計公司、83,600位服務於公司內的設計部門。

自由設計師與設計公司綜何營收,加上設計部門的預算,大約是15億英鎊。

英國設計產業中的主導設計類別為傳播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其次是數位(digital)和多媒體(Multi-media)設計。

60%的設計公司的員工數為4人以下,另外27%的設計公司約有5~9人。

78%的設計公司的年收入低於50萬英鎊,85%的自由設計師的年收入低於10萬英鎊。

自2005年,公司內設計部門的設計團隊增加10%,約有8%的設計師被企業所僱用。

去年69%的設計企業沒有增聘任何新人,7%的設計公司和企業內設計團隊有裁員。

大約10位當中有1位設計師會參與區域性的設計師網絡。

6分之1的設計企業認為自認已經可以給客戶實務永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的建議。只有18%的設計企業覺得如果要開發新客戶,永續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10. 66%的設計師沒有在智財保護上採取任何行動。

這份研究中也呈現了設計師和顧客對於現在產業發展的看法、企業中結構性的改變、現今的機會和挑戰等。

原始文章導讀
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Documents/Documents/Publications/Research/DesignIndustryResearch2010/DesignIndustryInsights2010_Design_Council.pdf

資料提供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研究發展組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