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英國10月GfK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升至-19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9 09:25:13
GfK表示,英國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增加1點至-19,不過鑒於政府公布戰后最大規模減支計劃,信心將隨減支計劃影響而變。

綜合媒體10月29日報導,市場調研機構GfK NOP Ltd.(下稱GfK)表示英國消費者信心10月意外上行,這表明信心在卡梅倫政府公布預算縮減范圍前得到支撐。

GfK表示,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增加1點至-19,對比經濟學家預測為降至-22。GfK基於10月1日至10日對2,000人所做調查編制該指數。

GfK社會研究部門執行主管穆恩(Nick Moon)表示:“10月消費者信心小幅上升實際只是后續事情的序幕。6月以來信心保持合理一致,但這會隨公眾對政府削減措施全面影響的解讀而變。”
10月20日,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公布二戰后最大規模財政削減計劃細節,這將令公共部門損失近50萬個崗位。雖然三季度英國經濟增速達到預測的2倍,但官員表示減支影響可能阻礙復甦。

另外GfK表示,10月經濟預期指數(衡量未來12個月經濟形勢)下降1點至-19。消費者個人財政指數(衡量過去1年)和預期指數(衡量未來12個月)均有上升,經濟指數(衡量過去1年)同樣上升。購買意愿指數維持在-15。
(刁力 編譯)

SOURCE

英首相誓言創新 推動經濟新活力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節目長度:4分13秒  下載mp3(16k) | (128k)

 





近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英國工業聯合會上(CBI)發表主題為重建「新的經濟活力」的演說,他誓言要全心全意,毫不鬆懈地確保英國未來經濟的增長與創新。這是卡梅倫上台以來首次對英國工業聯合會的商界領袖發表演說。

卡 梅倫表示,通過努力與創新,會改變英國經濟的命運。他說:【錄音】「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變化的環境,雖然現在的公司起始資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 少,但他們有著數百萬新的消費者和無數的創新,他們在幾年之內一定成為全球巨頭。對英國來說,對新成立的公司來說,對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創新來 說,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機會。我們可以對未來充滿信心。」

英國政府還在同一天公 佈了一份詳細的全國基礎設施計劃,希望吸引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投資者進行2000億鎊的長期投資。卡梅倫表示,錢是緊張的,但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會得到實 施,科學研發的預算會得到保障。政府將在未來四年裡投資超過300億鎊用於交通運輸項目。他還宣佈,政府會在未來四年裡投資2億鎊成立技術和革新中心,把 英國的大學和商家聯繫在一起。

卡梅倫對英國經濟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英國經濟必會重新繁榮。並強調,政府可以做的是開創一個穩定的環境,使企業有足夠的信心投資,創造新的經濟活力。私營部門可能在未來幾年裡創造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

卡梅倫同時強調,聯合政府不會阻止僱主找到他們所需的最優秀的僱員。他說:【錄音】「因為我們控制了我們的邊境,使移民人數達到了可以管理的水平,我們不會阻止你們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的人才」。

卡 梅倫在演講的最後,再一次強調了創新精神。他說:【錄音】「你們能夠從政府那裡得到的是對政府對於增長問題的不懈努力。我需要的是你們的承諾,承諾致力於 創造和創新,投資和成長,發展,打破界限。那些能夠幫助我們振興的新的就業機會,新產品,新的創意,將產生於你的工廠和辦公室。利用眼下正在發生的變革, 同我一起把我們的國家帶回繁榮的景象。我全心全意的相信最好的年景就在我們面前。我們一起可以使未來數年我們國家的成為最具創業精神和活力的地方。」

英 國聯和政府的經濟政策與削減赤字的方法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英國工業聯合會,三十五名商界領袖的支持。英國工業聯合會主管理查德.蘭伯特 (Richard Lambert)表示:「首相顯示出了對商業的真正的熱情,以及對於惟有商業才能創造成長的理解」。他還表示,英國商界對政府重新啟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表 示歡迎。

但是工黨新任領袖愛德.米利班德也在英國工業聯合會大會上發言,他批評聯合政府的計劃有使英國再度陷入經濟衰退的危險。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李安吉、唐麗綜合報道
SOURCE

難達成一致,G20出現“碎片化”

2010年10月28日 17:08:39  來源: 羊城晚報  
在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良好,發達國家經濟依舊低迷的當下,G20達成一致的難度越來越大。上周六,作為下月G20峰會的前站,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韓國慶州落下帷幕。與會議《聯合公告》中反復強調的“相互依賴”、“合作協調”等詞匯不相協調的是各國代表在場外的激烈交鋒,讓濃濃的“ 火藥味”彌漫在整個議程中。

在匯率、全球經濟不平衡、構建金融安全網絡等會議議題上,G20,也包括G20內部的各類利益綜合體,已經被各國關注的敏感議題撕扯成若幹碎片。首先,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到美國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治理方案上,來解析這種“碎片化”的具體表象。

從2008年G20峰會正式形成以來,盡管美國對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實現路徑有著長遠的籌劃,但在經濟危機的現實打擊下,美國的籌劃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共識層面。兩年過後,美國財政部官員表示:我們希望在細節上加以推動,包括可能設定的時間表和量化指標。在做法上,美國準備了兩套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一是推動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尤其是人民幣),這受到英國、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支持,但遭到中國、巴西等國家的堅決抵制;二是繞過在匯率問題上的直接對抗,倡議控制巨額貿易盈余/赤字,即通過IMF的相互評估程序,把經常項目順差或逆差限制在佔其國內生產總值4%的量化指標上。這個具有“新意”的提法同樣引起軒然大波,不僅中國不認可,同為出口大國的德國和日本也表示出強烈反感和不屑一顧。

更有意思的是,通過IMF來建立相互評估程序也被認為是陳詞濫調。康奈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前IMF官員)指出:“加強監管是個好主意,但各國早在2006-2007年就有類似的多邊磋商協議,但沒誰把它當回事———這根本不會促使失衡狀況嚴重的大國改變政策。”

本次會議的一個插曲便是巴西財長曼特加的缺席,這引起眾多猜測。有媒體認為,作為G20機制化的重要成員和受益者,巴西的缺席意味著該組織的裂痕加大。更加接近事實的情況是,受困于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的不斷升值,曼特加正為通過徵收金融交易稅方式來遏止本幣升值而焦頭爛額。在根源上探尋,美聯儲的寬松金融政策恰是造成資本涌入新興經濟體,並導致相關國家本幣升值、加劇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如此看來,有理由相信巴西對于G20能否真正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尚存疑慮。

代替如此眾多的利益差異和意見分歧,碎片化的G20在機制化的道路上能走多久值得思考。盡管新興經濟體在有關IMF投票權上有所斬獲,但是不是具有 “歷史意義的轉折”還有待觀察。然而,因為IMF改革所引發的後果卻在強化這種碎片化進程。試想,歐盟國家要讓出兩個IMF執行董事會的席位,哪兩個國家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此外,常被引用的樂觀數據就是IMF改革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將成為IMF的前十大股東,但四國的份額總和僅佔14.18%。拋開四國之間在利益上的分歧不談,即使四國保持一致,與美國和歐盟的一票否決權相比,遊戲規則並未徹底改變。

無論採用何種政治或經濟工具,20個國家達成一致的交易成本實在太高。因此,我們必須承認不完善的存在,容忍處理問題在過程上的緩慢。(黃榮斌 廣東工大 經貿學院)

英私人部門薪資增幅再超公共部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10-10-28 10:51:58 
IDS調查稱,英國截至9月的三個月平均薪資增幅持穩於2%,但私人部門薪資增幅中值為2.2%,而公共部門為2%,私人部門薪資增幅再超公共部門。此外另一份調查顯示61%的受訪零售商計劃在四季度擴員,高於三季度的54%。

綜合媒體10月28日報導,一份新調查報告顯示,英國截至9月份的三個月平均薪資增幅持穩於2%,但私人部門薪資情況好於公共部門,因政府削減支出并凍結職員薪資。

英國薪資顧問機構收入資料局(Income Data Services,簡稱IDS)發表報告稱,所有薪資增幅中的42%降至2%到3%,而中值與截至8月份的三個月持平。但是,私人部門薪資增幅中值為2.2%,而公共部門為2%。

IDS報告編輯Ken Mulkearn稱,“2010年間私人部門薪資政策最溫和的放松趨勢延續,薪資協議的水平反映公司盈利性普遍復甦,同時通脹在某種程度上上升”。

Mulkearn表示,雖然政府凍結薪資,但2011年薪資增幅中值可能達3%。

此數據與官方統計數據保持一致,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份的三個月平均實際收益增長2%,高於截至7月份的三個月的1.6%。

此外,另一份對英國零售業收入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7月份至9月份全職職工人數較2009年同期增長2.1%,同期商店職工的人數也增長4.2%。

英國零售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簡稱BRC)和Bond Pearce公布的報告也顯示,61%的受訪零售商計劃在第四季度擴大職工隊伍,這一比例高於第三季度的54%。

該調查報告還顯示,沒有一個零售商計劃在未來三個月裁員。

BRC總干事斯蒂芬羅伯遜(Stephen Robertson)稱,“英國零售業是拉動經濟復甦的引擎,在經濟形勢存在不確定性,同時公共部門工作崗位將在2014年前減少50萬的時期,這是零售商將繼續投資的最新跡象。經濟復甦依然脆弱,且無法擔保將持續增長。”

(許娜 編譯)

英國為何跟美國“作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過去多年,都是美國更強調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小政府,大社會,減稅,控制福利等),結果美國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而歐洲則熱衷社會主義(高稅收,高福利,赤字運作),結果很多國家經濟滯緩。

現在變過來了,英國執政的保守派領袖,正掀起一場像當年撒切爾夫人進行的經濟革命,大刀闊斧削減赤字,減稅,控制福利;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則闊步邁向社會主義,比當年的歐洲更傾向政府主導經濟。因而有評論說,英國正變成當年的美國;而當今的美國,則要走向當年的歐洲。

奧巴馬洗“三溫暖”

大西洋兩岸,呈現鮮明的對比,英國新首相卡麥隆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兩人南轅北轍,正走兩個方向:奧巴馬走向社會主義,政府不僅包攬醫療保險,還出鉅資救市(用國家資金救助私人企業),試圖主導甚至控制經濟。奧巴馬政府的財政赤字已是天文數字,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國債務在2020年前將占GDP的 87%,2025年將占GDP的109%!

目前美國已是怨聲載道,民眾要用選票表達不滿。11月2日美國將舉行國會改選(中期選舉),民調顯示,奧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將是大輸家,如現在投票,共和黨將領先民主黨11個百分點。奧巴馬的滿意度已降至二成四,不滿率高達四成八;三成九的美國選民說,下次選總統,不管共和黨的候選人是誰,他們都投共和黨。這種情形,跟奧巴馬剛當選時那種氣勢如虹(支持度近七成)簡直天壤之別。有評論說,奧巴馬正洗 “三溫暖”,從熱池子一下子被扔進冷水中。

但在英國,則是另一種政治景觀:執政長達13年的左派工黨今年五月敗選,保守黨首相卡麥隆上任後就全面改革,要走回資本主義,其改革幅度之大,政府瘦身之力度,被媒體稱為“激進改革顛覆英傳統”。

今年43歲的卡麥隆是英國過去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但他接手的卻是一個最陳舊的爛攤子:左翼工黨政府留下的是高達155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按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七大工業國中第一高,已占GDP的12%),還有三兆多的公共社會福利基金等虧空;以及經濟滯緩,失業率攀高,民怨沸騰。

“不想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才上任幾個月,就推出多項改革政策。媒體報導說:卡麥隆大刀闊斧砍預算、削赤字,大幅下放中央權力,施行更具彈性的政策,快速落實“小政府、大社會” 的選舉政綱。從健保、學校、社會福利、公家機構到安全國防,全都大幅刪削。政府預算被削四分之一,連英國空軍也縮減到百年來的最小編制。

卡麥隆警告說,這場變革將是痛苦的,削減赤字將是“殘酷的”,但卻是“必須的”,因為“我們(英國)不想變成第二個希臘”。

卡麥隆的動作最快,改革幅度之大,連《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都說“英國正走入令人足以停止呼吸的震撼性改革漩渦之中”,稱其為英國二戰後的第三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激烈變革”:

英國再次穿“緊身衣”

第一次變革是1945年,領導英國打贏二戰的保守黨首相丘吉爾(已任兩屆)卻在大選中失敗,左派工黨上台後,推出“社會福利”制度,這跟美國左翼總統羅斯福 “新政”中的大政府福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用高稅收的政策,推行高福利,結果都損害自由經濟和個人權利,為後來的福利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能,對英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不利影響。

第二次,則是八十年代被譽為鐵娘子的英國保守派首相撒切爾,與當時的美國共和黨總統里根聯手,掀起一場名為“緊身衣” 的經濟變革,即大幅減稅,廢除限制企業發展的規章,控制福利,充分私有化(把國營企業變為私營),控制預算,讓政府穿上“緊身衣”,實行更充分的市場經濟政策。英國後來成為整個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主要得利於撒切爾夫人當年強力改革奠定的基礎。而美國後來有一百多個月的經濟擴張(繁榮)期,也是里根的減稅為核心的自由市場政策的碩果。

這次卡麥隆的大幅變革,則被媒體稱為跟前兩次的“變革”具有同等的分量。但顯然是延續了撒切爾夫人的小政府、大社會的保守派理念和方向。

取消終身住宅制度

卡麥隆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題為“我們將面對的痛苦及回報”中強調,英國債台高築,必須全面變革,當務之急是削減政府開支,節流開源。他說,面對巨額赤字,“首先要掏出帳本,仔細查看每項開支,看能不能省下來,把這個項目砍掉。”他以美國航空公司(AA)為例說,他們只是把給空中乘客的沙拉中的橄欖油這一項拿掉了,就節省了四萬美元。意思是說,他要精打細算到這種程度。

例如,卡麥隆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公佈所有單項超過782美元的清單,結果發現,有11萬7千美元的雕刻裝飾品,工作人員的推拿費有2,617美元,買鮮花的費用二萬多美元等等。這些清單再次展示,政府就是官僚主義的同義詞。卡麥隆要對此全面改革,節省每一分錢。

他的內閣成員以身作則,自動減薪5%,並在接下來的五年凍結薪水(不漲工資)。即使在外交上,卡麥隆也強調經濟掛帥,規定英國駐外使館必須有“招商能力”。這一政策改變,令不少傳統外交官一時難以適應,因他們多習慣於雞尾酒會、高談闊論,養尊處優的生活。

卡麥隆政府強調“中央權力下放”,在教育領域,鼓勵私人以非營利方式成立“自由學校”;家長可組成學校,企業可申辦大學,不再受制於地方政府。

在治安方面,新政府決定,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民眾,未來可直選區域內的警察局長,對服務不好的警官,也有罷免權。

在醫療方面,卡麥隆政府跟美國的奧巴馬政府做的正相反,不是國家通過保險限制患者的選擇權,而是給予醫生更多專業權利,就醫者可以跨區選擇醫生(美國的醫療保險不可跨州選擇醫生)。

在社會福利方面,卡麥隆政府更是決心改革,不僅要把81億美元的福利進行削減,而且要嚴格審查,防止作弊和漏洞,不再養懶漢。同時考慮取消現行的終身國民住宅制度。

BBC吃大鍋飯

連對BBC媒體公司,卡麥隆政府也準備改革。英國BBC跟美國的所有大媒體都不同,它是國營的,靠國家法令強制擁有電視者必須繳納收看費及政府撥款而存在的;不管你看不看BBC的無線電視節目,只要家裡有台彩色電視,就必須每年繳費142.50英鎊(相當238美元);即使盲人,也要交一半(聽聲費)。很多英國民眾憤怒,拒絕繳費,由此英國出現這樣的景觀:政府的監控車,掛著天線,在大街小巷偷聽,捕抓沒有繳費者(罰單高達1,000英鎊);那場景,好像電影裡的國民黨特務車,抓獲地下黨電台。正因為是吃皇糧的,旱澇保收,所以BBC缺乏競爭力,也是西方最左的媒體之一。

而且BBC像左翼工黨政府一樣,也是債台高築,公司的養老金赤字已從前年的4.7億英鎊飛漲至20億。卡麥隆政府決定對包括BBC在內的文化部預算削減24%,BBC工會則要舉辦罷工“向卡麥隆政府宣戰”,以保住大鍋飯。英國的工會,是誰也惹不起的。當年撒切爾夫人的改革,也是首先遇到工會罷工等挑戰,但她真是鐵娘子,對工會的威脅毫不退步,敢於調動員警和軍隊,保護不參加罷工的工人上班,最後擊敗了工會;從而為經濟改革,提供了條件。今天,卡麥隆顯然也要這樣做,BBC 可能將首當其衝。

即使對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會體制,卡麥隆也將進行改革,由英國國教教會和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將改由選舉產生;下議院則改為固定五年任期。

大西洋兩岸,英美兩種景觀,兩個方向。美國這次會做何種選擇,就看11月2日的中期選舉結果。

——原載《看》雙週刊2010年10月

2010-10-28
sOURCE

緊縮財務政策與寬鬆財務政策


首先,先了解何謂財務政策(Fiscal Policy)?財務政策即為政府的行政預算開銷及收入政策。在此政策下,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行政開銷或縮減開銷(Government Expenditure)作爲調整國内經濟熱度的機制。那麽另外的手段呢也包括稅務徵收政策(Taxation) 或者政府發展投資項目來影響國内經濟。 (Government Investment) 
 
此政策最大的弊病在於其無法在短期内看到顯赫的效果,會出現實行空窗期(Operational Lag),也即是推展到實行期間需要時間實行而可能影響到此政策的有效性。此問題的衍生來自財務政策需要經過法定途徑來推行,即通過國務院/國家議會通過,而這些途徑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通過。效率斷層(Efficiency Lag) 也是其中一個問題,無法有效的斷定需要增加或者縮減多少開銷來達到有效率的促進方案。

另外,追根究底的是此政策與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相比下很大層面上包含了很多的政治考量,較爲不中立。財務政策的推行很大程度上在於執政的政府的政治方向與執政方針,我們稱之爲左派與右派政府。左派為較爲保守與實行小政府或稱爲少量政府干涉市場行爲政策(Less Government Interruption Policy);右派則為大政府執政方式(Big Government),主張政府更多的牽涉在市場上讓經濟更加活絡。

最佳的例子為英國的工黨與保守黨及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他們在執政時期都顯現出了不同派系所進行的財務政策。

英國保守黨在1980年代執政時推展的私有化政策及提高稅務徵收都是很明晰的保守及小政府政策。在鉄娘子首相-馬格列塔撤 (Margaret Thatcher) 的帶領下,通過私有化很多政府機構如水電氣局及鐵路局等,減少政府津貼及提高稅務,成功扭轉英國長期的赤字及減低高企的失業率。其雷厲風行的行爲讓其得鉄娘子的封號。

美國民主黨的大政府政策其實可以追溯至每一任民主黨總統任期的時候。其中近期最成功的例子可推崇即為1992-2000時期的總統—比爾克林頓 (Bill Clinton) 。其在在任期時推行的大政府策略成功讓美國經濟活絡並且保持著政府財政營收在盈利。

那麽衍生至今日,英國工黨在近期公佈其2011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佈將縮減公共開銷及減低赤字以達到開支收入平衡;相比于美國民主黨推行的增加赤字維持政府龐大開銷形式及增加公共開支。
在經濟學上,最大的特點在於面對同樣的難題,可以有千百种解決方案。但是最終只有兩种答案,即成功或失敗。而在於這問題上經濟學基本分爲兩個派系—新傳統學派 (Neoclassical School) 的政府不干預自由市場定位與 凱恩斯學派 (Keynesian School) 政府干預活絡市場定位。

新傳統學派與保守派政府策略一致,即認爲市場會因市場的供需來自動調節,政府的干預只會讓市場價格失衡。而凱恩斯學派則認爲市場處於缺乏資金投注與市場缺乏購買力,政府的介入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今天,全球面對的金融危機本質是什麽造成的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人的心態上。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降至36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降至36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從9月份的49降至36,表明英國零售銷售連續第四個月增長,但增長速度較9月份有所放緩。 

綜合媒體10月28日報導,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CBI)周四(10月28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英國零售銷售連續第四個月增長,但增長速度較9月份有所放緩,反映出耐用家庭用品的銷售疲軟。 

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從9月份的49降至36,讀數為宣布銷售增長的零售商所占百分比與宣布銷售下降的零售商所占百分比之間的差額。經濟學家先前預期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的讀數為30。 

CBI經濟分析主管Lai Wah Co表示,總體來說,高街(High Street)銷售這個月再次表現良好。雖然耐用家庭用品的銷售放緩大體符合房屋價格增長放緩的趨勢,但11月份的前景依然更加積極。 

Lai Wah Co還表示,零售商預計銷售在下個月以及聖誕節之前的這段時間會繼續增長。  CBI預計英國11月CBI零售銷售指數升至43,而CBI上月曾經預期英國10月CBI零售銷售指數為47。  CBI的調查在9月28日至10月13日之間進行,共有66家公司回應了調查。  (王洋 編譯)
SOURCE

國窮民怨 歐洲苦哈哈



    * 2010-10-26
    * 中國時報
    * 【郭崇倫】

     這一個月以來,幾個歐洲國家分別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這是一連串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財政行將破產,被迫要削減開支,引發被砍部門的強烈抗議,類似效應,未來還會擴散到其他國家。

     首先是九月底,來自歐洲卅國近十萬名勞工在布魯塞爾遊行,抗議歐盟各國財政緊縮衝擊弱勢權益,歐洲十四個國家,廿九日也同步發起示威罷工。

     接著是希臘,除了七成政府公務員罷工、鐵路工人抗議民營化,文化部雇員甚至還佔領衛城,讓鎮暴警察在兩千年文化遺址中施放催淚瓦斯;然後是法國百萬人上街頭,抗議退休年齡延後,至今仍在示威,堵住機場與油庫的路,讓整個國家癱瘓,最近英國也開始大幅削減預算,讓人擔心八○年代,柴契爾政府與工會對抗的情形將會重演。

     國家破產的起因不一,冰島是在金融危機中出血挹助銀行與產業,西班牙則是由於福利開支過多,希臘等國安逸已久,毫無生產力,但結果則一:國家財政不堪負荷,已經不僅是赤字,而是鉅額赤字。

     政府要借錢,私人銀行已把國家債信評得極低,利息拉得極高,而向國際機構或外國政府借錢,則被要求削減支出減少赤字,換句話說,政府被迫要裁員,預算要縮減。

     希臘是最典型的例子,今年初它幾乎要破產,但在同意四年內實施總值相當於GDP十四%的緊縮措施後,獲得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歐盟國家的一千一百億歐元緊急貸款。

     迫於國際要求節縮的壓力,今年前九個月希臘預算赤字減少了三○.九%,但希臘採取的方式是粗暴的,引發的抗議也是空前的;政府除了將公務員薪資調降約十五%,還調高稅率,凍結退休金,甚至該付的費用不付。

     法國退休體制也面臨著巨額赤字,照目前制度,到二○四○年赤字黑洞將達八○○億歐元。目前法國財政赤字達GDP的七%,遠高於歐盟三%的標準。法國總理費雍就表示,法國實際上已經是個陷於破產的國家。

     但是總統薩柯奇把退休年齡由六十歲延長到六十二歲,卻激起全國工人與學生強烈抗議,抗議者的訴求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認為法國已經轉變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破產由中下階層來負擔,但國家不敢向資本利得徵稅,認為這會嚇跑投資者阻礙經濟復甦。

     薩柯奇先是希望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立法後,抗議浪潮就會失去動力,接著派出精銳反恐部隊,打開封鎖煉油廠的道路,但是他有些錯估形勢,至今抗議未曾退潮,民意調查顯示,七○%的民眾支持抗議示威行動。

     英國政府日前也推出戰後規模最大財政緊縮政策,包括在二○一五年前的四年內,削減八三○億英鎊公共開支,意味將裁減五十萬個政府工作;英國工會已計畫明年三月在倫敦發動大型示威抗議,但財相歐思邦強調,「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在此刻退縮、放棄計畫,將導致英國走向經濟毀滅之路。

     但不是每個人都認為如此,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皮薩瑞德,就批評歐思邦,在經濟還沒有復甦前,就業職缺還不夠,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只會令就業情況惡化,不必要地影響經濟復甦。

     英國政府堅持要做的唯一理由,皮薩瑞德認為,就是擔心產生主權風險,怕英國國債債信受損,讓國際貨幣基金接管,英國丟不起這個臉;在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也認為如此,他的批評更尖銳,認為這些政府一味追求平衡預算、削減赤字,枉顧經濟復甦,其實是在追求流行。

     克魯曼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二○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與英國的財政部長都做過類似的蠢事,但在高失業率與低通貨膨脹率時,企圖平衡預算,絕對不智,他批評英國的聯合政府意識形態掛帥,企圖推翻工黨的福利國家政策。

     克魯曼的批評其實有美國國內政爭色彩,做為民主黨赤字刺激景氣政策的背書者,他很擔心共和黨十一月期中選舉獲勝後,就效法英國大幅削減開支。

     事實上,克魯曼與皮薩瑞德的看法不能說是錯,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有別的選擇;國家為創造經濟景氣,還有一項利器,就是貨幣發行,中央銀行擁有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為了刺激景氣,印鈔機要印多少有多少,這項權力操之在我,比起國債發行,操之由人,差別太大了。

     英鎊現在沒有加入歐元,經過這番折騰,加上保守黨執政,加入機會就更渺茫;而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財政部印鈔機猛開,就是以經濟復甦為最優先。

     有些歐洲國家,為了在歐元區內暢行無阻,自願放棄貨幣發行的權力,但在這個緊急時刻,都後悔過這個決定,希臘今年初一度認真要脫離歐元,但是後來經過德法緊急磋商,不能令其破例,才把希臘給搶救下來。

     在全球驚濤駭浪中,台灣能夠靠央行,保有這塊小小角落,不致落入赤字、節約與抗議的循環中,已是萬幸了。(chenlungkuo@yahoo.com)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