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5

經濟增長好于預期 英國仍堅持財政緊縮政策


2010年09月14日 19:31 新華網 

  英國8月份公佈的經 濟數據揭示了喜憂參半的複雜經濟形勢。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第二季度英國零售收入、公共債務、就業形勢等均好于預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修正後為 1.2%,較此前預計的1.1%略有上升。其中英國服務業較第一季度增長了0.7%,建築業增長了8.5%,兩者成為推動英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分析人 士認為,儘管英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好于預期,但下半年仍將面臨諸多風險。

就目前經濟形勢而言,英國政府仍持謹慎樂觀態度,堅持認為採取緊縮財政支出和保持低利率的平衡政策是應對經濟風險的最佳途徑。英國政府還希望通過加大 吸引外資和擴大對外貿易等措施,抓住新興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目標。財政大臣奧斯本近日表示,目前削減開支並保持低利率政策是維持 經濟增長的最好方式,能夠幫助消除當前英國經濟最大的下行風險。英國央行官員普森則認為,第三季度出口數據、歐債危機演變趨勢及通脹率等因素將成為影響央 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將對10月份公佈的經濟數據作出總結,準確判斷經濟形勢後再決定其貨幣政策走向。若形勢出現惡化,不排除央行會採取進一步放鬆 貨幣政策的措施。

經濟界人士認為,今年下半年,英國經濟將面對多重挑戰。一是大幅緊縮財政支出對經濟的抑製作用將逐步顯現。根據6月份英國政府公佈的預算方案,到 2015年前英國將實施1130億英鎊的支出削減計劃和增稅措施。這對私人消費造成的巨大壓力將逐步顯現,公共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有所下降。最新數 據顯示,8月份英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由7月份的56.9降至54.3,低於市場預期,表明英國製造業增長步伐已大幅放緩。

二是作為經濟重要風向標之一的房價出現下跌。英國住房網站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由於英國政府嚴厲的緊縮政策抑制了消費者購房需求,截至8月中旬,英國房價指數環比下跌1.7%,創下自去年12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從而預示著英國經濟滯脹風險增大。

三是通脹隱憂加劇。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7月的通脹率由6月的3.2%降至3.1%,比央行2%的目標通脹率仍高出1.1個百分點。儘管目前 由於政府緊縮開支、英鎊貶值和油價回落,通脹率在年內有望得到控制,但明年1月起上調增值稅的行動將可能再度推高通脹率。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近日表示, 提高增值稅可能令通脹水準在2011年多數時間內高於目標。分析人士指出,這從另一方面說明英國經濟很可能陷入滯脹困境。

四是全球經濟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也對英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英國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經濟和歐元區經濟增速下半年都將明顯放緩。另外,歐洲債務危機余波未平,市場對歐洲銀行修復資產負債的能力表現出擔憂,並導致近幾個月來的金融市場動蕩。

為應對這些挑戰,英國政府把大力吸引外來投資、抓住新興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擴大出口作為增加就業、促進經濟持續復蘇的重要依託。英國首相卡梅倫表 示,大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是英國經濟復蘇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他承諾,英國政府將向外國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降低公司稅、提供專業的勞動力和減 少經營限制等。商務大臣凱布爾也表示,外來投資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是英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英國貿易投資署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到英國投資的國家和 地區已達54個,創歷史最高紀錄。英國貿易投資署最近還實施了“到亞洲做生意”項目,其目的是鼓勵英國企業快速進軍亞洲市場,在快速增長的亞洲地區打造出 口優勢,為英國經濟轉型及經濟復蘇提供助力。(駐倫敦記者 王濤) (來源:經濟日報)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產生貧富困惑 無法稱經濟強國

2010-09-14 新周刊

GDP世界第二帶來的貧富困惑


“二”的糾結

GDP排名世界第二,中國人未狂喜。

GDP沒讓中國人膨脹,人均GDP時刻提醒我們自身的處境,中國成了這個世界“最窮的老二”。

我們由此產生的糾結與困惑是──經濟成就與國民福利、階層板結與機會公平、財富權力與社會正義、城鄉差距與地區先富的關系,這是屬于國家的糾結;拜金與仇富、物欲與愛情、金錢與幸福、夢想與生存的矛盾,這是屬于個人的困惑。

GDP不能反映公共服務的作用,不能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存量財富的增長,也不能全面反映社會進步、生活水平乃至資源環境的變化。

中國需要與世界第二相匹配的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否則數字上的繁榮,隨時會煙消雲散。


GDP的20種中國糾結


GDP排世界老二,沒讓中國人膨脹,反讓中國人自省──一個國家不能只談GDP,一個人不能只談錢。金錢是一種魔障,平常心才是中國之禪。

文/黃俊傑

在世界GDP競速賽上,中國無疑是超車高手──我們在2005年超過了英國,2008年超過了德國,2010年第二季度終于超過了日本,成為了全世界GDP第二名。

不過,中國用來超車的,是一輛里頭人擠人的公共汽車──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人均GDP才只趕上日本的1/10。《富饒的貧困》作者白南風說中國的改革 有一塊“變心板”,這塊變心板如同公共汽車車門的踏板,車下的人想車上的人往里讓,好讓自己擠上去;車上的人冷著臉,大聲嚷嚷:“里面沒地兒啦,別擠 啦!”

在中國,有90後炫富女在網上發手捧鈔票的炫富帖,稱下等人才擠公交。這就是人人都想擠上這輛跑得飛快的、叫做財富的公共汽車的原因。油錢大家都有份給, 憑什麼唯獨我跟在時代的車輪後吃塵──我們開心,因為人人都是受益者;我們有些不開心,因為人和人也拉開了差距。這就是屬于我們國家的,世界排名第二的糾 結:國家與國家差距縮小,人和人差距卻被拉大了。

這種糾結對于國家,是為十大糾結:糾結于經濟成就與國民福利,糾結于階層板結與機會公平,糾結于財富權力與社會正義,糾結于開發力度與環境保護,糾結于資 源壟斷與市場開放,糾結于城鄉差距與地區先富,糾結于中國制造與創意立國,糾結于西方價值與傳統文化,糾結于外交戰略與國際壓力,糾結于功利的現世與持續 的未來。

這種糾結對于個人,也是十大糾結:糾結于快節奏與慢生活,糾結于拜金與仇富,糾結于攀比與知足,糾結于家庭與事業,糾結于物欲與愛情,糾結于夢想與生存, 糾結于金錢與幸福,糾結于物質化的友誼與理想化的純真,糾結于一線城市的成功學與二線城市的安居夢,糾結于價值迷失與身份焦慮。

GDP排到世界老二,沒讓中國人膨脹,反讓中國人反省。事實上,除開GDP排世界第二,中國還是很多的世界第二名──碳排量排第二,皇馬球衣銷量排第二, 結核病耐藥率全球排第二,稅賦負擔排第二,超級計算機性能排第二,人體器官移植數排第二……這些第二名排列起來,描述的是一個說不清的中國。

中國人沒有外國人想象中激動。至少,中國人面對GDP的糾結,早已有正確的共識:一個國家不能只談GDP,一個人不能只談錢。金錢是一種魔障,平常心才是中國之禪。


貧富困惑與身份焦慮


有人在網上貼出他2010年2月份的工資條:基本工資1300元,扣除養老保險144元、社保198元、失業險18元、醫保36元,加上遲到4次被扣900元,最後實發工資為4元。這4元堪稱中國工薪族的魔幻現實主義。

有評論分析中國人收入現狀,引用了兩份報告──一是北京政協主席會議上一份調研報告,北京一線職工收入水平現狀是“增長緩慢,長期偏低”;二是廣東2010年的“社會溫度計”調查報告,居民認為廣東當前存在的最重大社會問題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資漲得慢。

與薪水成為對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曬全國各地娶老婆成本,廣州要128萬、杭州要178.2萬、上海要200.82萬、北京要202.8萬、 深圳要208萬。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說,“在繁榮的經濟大潮中,一個已經困擾了西方世界長達數世紀的問題也東渡到了中國”,“社會保障了生活 的基本需求之際,就是身份的焦慮滋生之時”。在曬工資和曬生活成本背後,是一種心理的比較,有中國工薪階層對生活的焦慮。

這種焦慮也體現在地區的發展不平衡上──學者張維為曾寫文章《GDP鏡子照出什麼樣的中國》,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形成一個3億人口左右的 “准發達國家板塊”,在這個板塊,北京和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均超過紐約,多數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超過了日本和中國香港,住房自有率超過發達國家,人均教育 水平也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整體科技能力高于一般發達國家。

成年人在焦慮自己是社會名流、偽上流社會人士還是弱勢群體,他們的焦慮則傳遞給下一代,成為了“富二代”與“窮二代”的身份焦慮──王朔在《致女兒書》自序的第一句話就說“我們比較關心誰比誰”。安徽省靈璧縣今年曾被曝存在“貧富班”,交3000元錢的孩子能享受“小班待遇”,教室有空調、彩電、DVD,不交錢的孩子只好去擠百人大班了。

“CCTV在六一兒童節期間,採訪了中國各地的孩子。問他們六一的時候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麼?一個北京的男孩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一個西北的女孩卻是羞 怯地說,她想要一雙白球鞋。”余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感慨,在“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現實的差距將同時代的中國人分裂到不 同的時代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也許解鈴還須系鈴人──經濟學家茅于軾認為,GDP增長是解決貧富分化的前提。“沒有GDP就是窮人打架,大家要分一塊 很小的蛋糕。首先要有GDP,然後再解決好分配,兩者缺一不可。但有個輕重,不要看錯了,以為公平是第一,公平第一的話,那就是窮平等。”


“窮爸爸”好,還是“富爸爸”好?


一個爸爸說貪財乃萬惡之源,另一個爸爸說貧困是萬惡之本;一個爸爸努力存錢,一個爸爸不斷地投資;一個爸爸相信政府會關心並滿足你的要求,一個爸爸信奉完全的經濟自立;一個爸爸說順梯子一步步往上爬,一個爸爸問:為什麼不當梯子的主人?

羅拔‧清崎寫的《窮爸爸,富爸爸》,描述了兩種爸爸的不同。如果把我們經歷的社會環境比作爸爸,這與中國30年的觀念之變何其相似。祖國已是“富爸爸”,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富二代。關于國家,過去我們想的是,讓窮爸爸變成富爸爸;現在我們想的是,讓富爸爸繼續當個好爸爸。

當中國的GDP成為世界第二,圍觀的外國媒體前來給中國“捧場”,也許亦懷有“捧殺”的想法──《紐約時報》說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里程碑;《聯合早報》說 這是世界發展史的重要章節;《華爾街日報》說這是個從未享有過的地位;《朝日新聞》說日本影響力開始黯淡;《金融時報》說世界將會適應一種新方式。

“趕超”一直是我們揮之不去的情結。1957年,中國就提出15年內要在鋼鐵和重工業方面趕上英國,然後終于在1995年實現了目標。但這次,中國人對 GDP排名世界第二,則是從民間到政府都態度冷靜── “驕傲的GDP它噌噌地長啊,能給我換來幾包尿不濕嗎?”,是網絡流行歌《鄭錢花》的歌詞。中國還有1.5億人未達到聯合國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標准,是商務 部的表態;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是國家的態度。

GDP不是萬能的,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更多的中國學者開始思考“GDP的含金量”,或用GDPW(國內生產福利總值)取代GDP。畢竟,有的 GDP,我們是應該拒絕的──美國學者加爾布雷斯曾指出,發展中國家有三種可以選擇的現代化,其中一種是象征性的現代化,營造設施一流的機場、發達的高速 公路和大型工程項目,但不代表帶來福利水平的提升。馬路不斷開拉鏈帶動的GDP,實則是一種退步。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關于GDP的一切糾結與反省,或許皆能讓我們想起,提高GDP的最初的目的,正是為讓公民生活更美好。

中國年輕人在世界的哪個坐標點上?


國際化的青春期片段


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青春期。全球化下的中國青春,與王蒙在《青春萬歲》里的青春截然不同。

文/春樹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香港制造》這 部青春悲劇電影的結尾,在青山荒塚之間,廣播里用粵語和普通話分別播放著這段毛澤東在1957年對青春學生的講話。激昂的勵志語調配上悲涼的故事情節,讓 初次看到這部電影的16歲的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動。那時我就開始經歷和思索著自己的青春期以及“世界”這個概念。

整整十年狂放的青春期,我的每本小說寫的都是北京城熱愛地下文化和搖滾樂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其中有好些黑暗的東西,好些掙扎、苦痛,當然,亦包含著青春 所特有的激情和歡樂。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青春期,我小說里描繪的青春生活,與王蒙在《青春萬歲》里寫的青春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年的生活,讓我感覺到,國家除了關心GDP以外,還應該有更多需要關注的東西。比如關注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

因為青春無論在哪個地方、哪個年代,都是純真、神秘、狂妄自大、迷茫、自我掙扎與理想主義的,因為青年人代表著國家的未來。然而我認為中國年輕人的處境並 不樂觀,甚至這些年,在大陸的文藝創作都沒有出現更多更真實的描寫年輕人的作品,尤其是在電影方面。青春是藝術里永恆的題材,為什麼在我們這里缺席了?一 個國家的青春期都被忽視了,那些少年心事難道就這麼不值錢嗎?

我們國家的年輕人與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有何區別?我們處在世界的哪個坐標點上?難道我們有與他們競爭的能力和實力嗎?只有數字是最重要的嗎?這都是我感興趣卻無法確切地給出答案的問題,我也在尋找這些答案的路上。

下面,我試圖用幾個小故事來勾勒一下不同國家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



我和美國攝影師David在伯克利小鎮的一家典型的美國式餐吧吃飯,這里都是木制的桌椅,櫃台前的大彩電里播放著運動節目,服務員是來自于附近大學的學生。我點了一份墨西哥的食物,分量十足,為了避免浪費,我只好告誡自己“北朝鮮的孩子們還挨餓”。David告訴我,以前美國父母教育孩子別浪費飯菜時會說“吃完它!中國的孩子們還在挨餓呢”。



前幾天,我剛作為中國年輕作家在北京參加了一個“中俄青年文學之夜”的活動,認識了幾個同齡的80後俄路斯作家。幾天後,我一個人去俄路斯青年作家們住的 賓館找他們玩,我們邊喝著他們從俄路斯帶來的伏特加邊用英語聊天。他們看起來比參加活動時放松多了。他們紛紛問我關于中國作家、中國年輕人、中國社會等等 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1984年出生的男作家瓦列里‧別切伊金問的:“為什麼我沒有看到中國年輕人染綠頭發?為什麼他們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那麼相似?”

這個問題一下子把我噎住了。我說,我原來就染過綠頭發。不但如此,北京還是一個音樂重鎮,各種風格的樂隊應有盡有,punk、skinhead、說唱、重 金屬、電子、迷幻……最後我告訴他們,因為你們沒有去正確的地方。來參加文學之夜的文學愛好者又同時是搖滾樂愛好者的人,幾乎沒有吧。在中國的主流觀念里 面,好像染綠頭發、紅頭發就都不是好人似的、就沒有資格喜歡文學似的。實際上,文學與音樂都是藝術,完全應該交流和共融。

我們又談到了各自的閱讀。中國老一輩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們對蘇聯文學和蘇聯作家們推崇備至,而新一代俄路斯青年作家們則表示,他們不想背負那麼大的壓力,文學除了吸收經典文化外,還應該向前看。

的確,在交流上面,語言的確是個問題,我們都不會說對方的母語,只能通過英語交流。不過,我能明顯地感覺到,中國年輕作家和俄路斯年輕作家有許多共性。



我在紐約學英語的時候,班上的同學來自于五湖四海,而內地的學生除了我之外,只有一位上海女生。

有一次我和班上的日本同學一起去逛中央公園,我發現他的英語還沒有我的好,帶著濃重的日本口音。但是他很自信,如果對方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他也不急不惱。 這是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他告訴我,有一次他跟美國人說英語,對方聽不懂他的話,便問:“您還會說什麼語言?” 他說:“英語。”

他也比較有錢,一方面是本身家里就有錢,另外就是他在紐約打黑工。他說並不太擔心被發現後遣送回國,反正日本人來美國比較方便,停留時間也更長。這給了他們自信。

很快我就發現,班里的韓國學生和日本學生最有錢了,他們經常在學校的食堂里點那種不怎麼好吃卻比較貴的點心來吃;其次就是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同學,他們一般不提自己是中國人。



我在紐約有個朋友在一家搖滾樂俱樂部工作。每次都有人問她,你是日本人?韓國人?每次她都大聲地告訴他們,她是中國人。她曾被這些提問困擾多年,沒有人相信一個中國女孩能在紐約的搖滾俱樂部里工作得風聲水起。

我去那家搖滾俱樂部玩時,也遇到陌生人問同樣的問題。我說,我來自北京,來自中國。他們立刻就說,哦,我知道北京,辦奧運會的地方。



在柏林時,一個年輕的意大利男孩駕車一千公里來看我。他是我的讀者,買過我的小說的意大利版。他說從來沒有來過德國,于是我邀請他來柏林玩。我幫他找了一 家青年旅館。青年旅館的大廳坐著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只有一張看起來鶴立雞群的亞洲面孔,但不用問我就知道,肯定不是大陸人。德國的中國人很少,到 處旅行的中國人更是少之又少。

他住的房間有四張床位。第一天,只有他一個人住。第二天,房間來了一位亞洲客人。他問我,那位亞洲客人是不是中國人?我說,基本不可能,應該是日本人吧。他後來去問,果然,對方是位日本旅游者。

從硬件上來說,中國年輕人也許沒有足夠的旅費,簽証也是困難重重;從軟件上說,大部分中國年輕人缺乏那種非功利性的、主動的獨自或結伴去旅行的觀念,這就是為什麼在全世界旅行的中國年輕人少之又少的原因了。

如果有一天,中國年輕人不再津津樂道買了什麼名牌包而是打起背包去旅行,我就覺得我們的年輕人有希望了。

你可曾品尝到GDP的愉悦滋味?
  若不能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全民福利,这样的GDP即使世界第一,也和你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文/陈旧
  GDP世界第二了,离登顶只剩一步之遥,历来宣称的“超日赶美”已成现实,为何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企业、百姓,都全然高兴不起来?
  国际上,我们的国家正遭受猜忌与怀疑:从黄海到南海,从帕米尔高原到喜马拉雅山,从哥本哈根气候论坛到美国国会山,大国未必意味着别人的尊重与服从。国际政治博弈中,没有规则制定权,称不上政治大国。
  经济上,我们的企业正遭受歧视与排挤,超过2/3的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与汇率争端让中国出口企业如在刀尖上跳舞,对外投资也附带 严苛的政治条件。国企规模上已属世界前列,但只是窝里横,走出国门就手无缚鸡之力。世界最大市场与第二经济体,没有世界级企业,称不上经济强国。
  软实力上,代表体力发展的奥运金银铜拿了一堆,但智力发展上尚无一个诺贝尔奖项获得者,也不能输出强有力的价值观,称不上文化大国。
  个人生活上,上至官员富商,下至白领农民工,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失败感的盛世(吴晓波语),扪心自问,你可曾品尝到GDP发展的愉悦滋味?
  一套房子就够你一辈子喘不过气来,何来幸福可言?更何况还要面对高学费、高医疗费、高税费、高失业率与低福利、低安全感。若不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全民福利,这样的GDP再高速发展,即使世界第一,也和你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GDP不是大国标志
  假如GDP是衡量大国强国的唯一标志,或许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都会重写。
  近现代史上一向被视作“积贫积弱”的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测算,1700年到 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2.9%。而同样根据麦迪森的估计,按照中国经济当下的发展速度,到2030年,中 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也仅仅是和200年前先人勉强打个平手。
  即使是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彼时GDP也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当时无论世界各国,还是中日政府,都显然认定日本明显强于中国。
  为何晚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屡战屡败?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数量总和,也要看质量如何。200年前的中国人靠生产瓷器、丝绸、茶叶来抵挡英国法国的坚 船利炮、蒸汽机与鸦片攻势,今天的中国人靠生产玩具、袜子、山寨产品来对抗西方的谷歌、iPad、《阿凡达》与空客A380,有何胜算?
  所以,《大国的兴衰》一书就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 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此话固然有鼓吹富国必先强兵、唯恐天下不乱的嫌疑,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缺乏竞争力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常在地理课本上夸耀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世界范围而言,中国地尚算大,物绝非博,鲁迅曾一针见血地写道,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这话同样适用于今日。

  GDP指标的中国特色
  不靠谱的国家机关有很多,统计局首当其冲。
  绿豆、大蒜和鸡蛋都翻了一倍不止,CPI还羞答答停留在3%上下,很好地满足了领导“CPI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2009年京沪深房价翻了 一倍不止,国家统计局却说房价同比只上涨1.5%;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一发布,大家都感觉收入“被增长”;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城镇居民失业率,即便在金 融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这一数据不要说和日常所见冲突了,和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镇 居民失业率9.4%也相差甚远……
  但最有玄机的非GDP数据莫属。每年的地方GDP之和总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有着可观的一段差距,是地方多报,还是国家瞒报,或兼而有 之?中国统计数据的潜规则是能多报的绝对多报,能少报的绝不多报,不唯真,只唯上,一切以领导需要为最高前提,经济学家许小年称之为“制度性失真”。
  据悉,国家统计局最近频频找媒体公关,开始加大对公众的开放透明度,以求化解公众对统计局数据的层层疑虑,有媒体称,一向高深莫测的统计局也开 始走“阳光男孩”路线了。“阳光男孩”的提法不新鲜,上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2006年就宣称要推进“阳光数据”,4年过去,“阳光男孩”还停留在“ 微小青春期”。
  所以许小年打趣说,统计部门存在无意识误差,宏观经济学家还有日子过,如果是有意识误差,宏观经济学家干脆失业就算了。
  中国GDP数据的另一特色是总量与人均的极大悬殊:这不奇怪,任何宏大数据经过13亿人口一平均,只会变成沧海之一粟。
  在世界纷纷鼓吹中国“世界第二”之时,最新访华的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阿什顿在告别了繁华的上海世博场馆后,被请到贵州贫困的少数民族乡村参观, 分析人士说,这是中国为了让阿什顿亲身体验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化解“中国责任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参观完小村之后,阿什顿说,中国还要做许多事才 能确保“真正的发展”,欧盟愿意帮助中国。
  因富生骄是愚蠢的,况且以任何一个人均指标来衡量,中国都远未称得上富裕。

  经济增长不意味社会进步
  2005年9月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举行《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报告指出:“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开始落 后于经济增长。”报告尤其着力指出,落后表现于住房、教育和医疗三个方面。5年过去,这3个领域的落后不仅未得到弥补,更有差距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不是万能的,GDP也不是万能的。早在1934年,GDP指标的发明者,俄裔美国人库兹涅茨就发现GDP计算方法的最大缺陷:“国家的收入并不等于国民的福祉”。尤其当发生于贫富悬殊,利益集团当道的社会。甚至,他们能有效地用GDP增长掩盖社会退步的真相。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首的24名顶尖经济学家在今年4月出台了一份报告,探 讨改善GDP的可能性。在斯蒂格利茨看来,GDP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社会发展因素。GDP只是一个数量指标,而不是一个质量指标。GDP没有考虑国民收入 的分配,也没有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进行道德判断。
  这一点中国人尤其体察深刻:30年来,中国的污染速度和污染指数远远超过了GDP增速,中国平均每年9%以上的GDP增速背后伴随的是难以负荷 的高污染和高消耗。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曾引用前总统肯尼迪弟弟、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的话说:“(GDP)并未考虑到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或他们游戏的 欢乐时光;它既未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也不能反映可贵的婚姻稳定;它既不反映公众的智慧,也不包含公务员的廉正。”
  这简直是打在国人脸上的七记耳光:为了区区那点GDP,三聚氰胺牺牲了孩子的健康,教育改革让家贫者无力读书,繁重的课业剥夺了孩子们的欢乐时光,诗人们都改行去写房地产广告语了,自家的男人常常睡在别人的床上,公众毫无智慧可言,网上充斥着愤青。
  有人提出“绿色GDP(Green GDP)”的概念,它是把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列入考虑后,所计算出经济活动的成果,也就是把污染或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相关成本,从现行GDP指标中扣除,因 此,绿色GDP数据通常比现行GDP数据要低。如此,中国的GDP增长会不会为负?
  也有人提出“金色GDP(Golden GDP)”的概念,为联合国在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中首先提出。主要思路是将文化活动予以价值量化,但难度甚大。这个指标并不普及,但反映有识之士对GDP的一种反思。

  官员们的GDP信仰与民众的GDP倦怠
  中国有两个群体最关注GDP:官员与经济学家。官员们以GDP数字为升迁依据,经济学家则以预测GDP数据为生。媒体常批评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信仰,尤其各级官员。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三个代表和谐发展观,而是GDP。GDP就是他们的G点。
  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最坚固意识形态与方法论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GDP为中心,GDP以房地产为中心。
  GDP主义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丰厚的政治利益,尤其在中国身处这样一个由“官僚农业社会”向“官僚工业社会”转化阶段(经济学 家谢国忠语)中。也就是在这种张五常赞许的“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各级各地政府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在搞开 发区招商引资,都在大拆大建搞房地产,都在大搞政绩形象工程,中国的各级各地政府,均成了各级各地最大的“经济发展总公司”。
  政府成了公司,不仅不为民众谋利,更与民众争利。GDP是官员政绩的成绩单,经济数据成了政治符号,当民众普遍对政治冷感,久而久之对GDP自然也无动于衷。尤其当这个数据可能造假、被操纵、与你无关之时。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是什么主义?答:犬儒主义。
  中国的GDP已属世界第二,但人民福利呢?制度建设呢?GDP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反映公共服务的作用,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不能反映存量财富 的增长,也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乃至资源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国家号召的科学发展观也好,“幸福指数”也好,还是新的“绿色GDP”或“金色 GDP”指标,都是把“可持续性”与“人民福利”列入考察,以补现行GDP数据之不足。
  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先进而有效的制度建设,没有这些,再多的GDP也会烟消云散。

英國通貨膨脹如同讓增值稅提高為25%

2010-09-14 14:17:08  沈子涵/整理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根據Barclays Capital預估高通貨膨脹將使家庭財務支出增加350億。 

英國經濟學家Mr. Simon Hayes表示2008到2011年之間的通膨持續超出英格蘭銀行預估2%,這如同變相加稅導致消費能力降低。 

過去四年的持續通膨如同將增值稅增加7.5%到25%。這比政府計畫增加的幅度大2倍,當增值稅增加到20%時,開支將超出350億。 

2010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超出預測值2% 的1個百分點,如果通膨持續上升將危及對英國政府總體經濟政策的信心。 

Hayes經濟學家指出英格蘭銀行若能將通膨控制訂在1%-3%之間,將會穩固市場的信心。 

英國零售協會報告稱食品價格上漲由七月份的2.5%增加到八月份的3.8%,是2009年七月以來最高,因為全球的商品如小麥和玉米短缺造成價格翻倍。
【中央網路報】

前英相布朗 任哈佛訪問學者

美聯社麻州劍橋14日電
September 14, 2010 10:13 PM | 55
哈佛大學的政治研究所14日宣布,聘請前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擔任訪問學者。布朗將在20日開始的一周到職。

訪問學者傳統上會與學生見面、領導對時事和他們公職經驗的討論小組,並與學生和教職員一起參與公共政策課程。

從2007年至今年5月擔任英國首相的布朗,也將在23日發表Malcolm Wiener講座的國際政治經濟演講。

哈佛政治研究所屬於甘迺迪政府學院,設立的宗旨是激勵學生對公職的興趣,和增進學術和政治社區的互動。
Source

英8月消費信心4月來首見成長

中央社 (2010-09-14 10:50)
(中央社台北2010年9月14日電)全英房屋抵押貸款協會(Nationwide Building Society)表示,英國8月消費信心成長,為4個月來首見,主因英國人信心增加,樂觀看待經濟前景。

全英房屋抵押貸款協會今天發布電郵聲明表示,英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較上月攀升5點至61點。預期指數成長7點至84點。

英國第二季經濟成長,速度為9年來最快,然而復甦之路仍顯蹣跚,主因英國政府實施二次大戰以來最大幅度削減支出計畫,以縮減預算赤字。

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上週表示,英國經濟復甦之路可能「起伏不定且崎嶇」。

全英房屋抵押貸款協會首席經濟暨市場分析師MarkSaddleton指出:「消費信心攀升激勵人心,顯示英國人因經濟持續復甦而更顯樂觀。經濟目前可能面臨來自公共支出緊縮、房市不振,就業市場困難等下行壓力。」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提議削減支出和增加稅收,總計1130億英鎊(1740億美元),目的希望在截至3月底的會計年度,降低佔經濟產值達11%的赤字。

歐斯本將在10月20日全面支出審查(Comprehensive Spending Review)中,宣佈預算刪減計畫細節。(譯者:中央社劉佳硯)

英房價指數跌至去年5月來低點

中央社 (2010-09-14 13:10)

(中央社台北2010年9月14日電)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RICS)數據顯示,英國8月房價指數下滑至2009年5月以來最低水準,幅度超乎經濟家預期,因待售房屋供應增加,造成房價下滑。 RICS今天表示,房屋仲介、房地產觀察家之中,看跌房價下滑人數超過看漲人數32個百分點,由7月的負8點滑降。彭博調查17位經濟家原估負12點。

英國實施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削減支出計畫,其前景使買家不敢出手,加上銀行限制借貸機會,房市復甦恐不穩定。英國央行數據顯示,即便決策當局維持利率在紀錄低點,抵押貸款成長依然延宕。

RICS發言人李弗(Jeremy Leaf)寫道:「長遠來看,我們的房價指數訴說的,是個複雜的故事,與英國經濟受不確定性威脅、低利率、新屋建設缺少有關。」

RICS追蹤12個區域的房屋物價指數過去3個月下滑,由東安格利亞(East Anglia)的負59領跌。倫敦房價指數為負12。(譯者:中央社黃馨玉)

國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

IPD公布數據顯示,英國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為09年8月以來最低增幅。

綜合媒體9月14日報導,英國研究機構Investment Property Databank(以下簡稱“IPD”)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2010年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為09年8月房地產市場開始回升以來的最低增幅。

IPD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的13個月,英國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長15.6%,而2010年迄今的增速僅為6.2%。
 
英國房地產市場於2009年8月開始反彈,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降趨勢。由於當時商業房地產需求受信貸緊縮約束,導致房地產價值縮水約45%。

不過,經濟惡化的威脅以及房地產融資途徑的有限將進一步危害本就脆弱的經濟復甦。
IPD對3,586家房地產企業進行了調查,這些房地產企業的資產價值達324億英鎊。
(劉沙 編譯)
soURCE

IPD:英國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

IPD公布數據顯示,英國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為09年8月以來最低增幅。

綜合媒體9月14日報導,英國研究機構Investment Property Databank(以下簡稱“IPD”)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2010年8月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速放緩至0.1%,為09年8月房地產市場開始回升以來的最低增幅。

IPD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的13個月,英國商業不動產價值增長15.6%,而2010年迄今的增速僅為6.2%。
 
英國房地產市場於2009年8月開始反彈,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降趨勢。由於當時商業房地產需求受信貸緊縮約束,導致房地產價值縮水約45%。

不過,經濟惡化的威脅以及房地產融資途徑的有限將進一步危害本就脆弱的經濟復甦。
IPD對3,586家房地產企業進行了調查,這些房地產企業的資產價值達324億英鎊。
(劉沙 編譯)
Source

何不考慮「學位稅」?

2010年 09月 11日 00:00 中國窗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余偉錦

大學教育是社會的重要投資,優質的大學教育不單可為社會培養人才,更彰顯着先進社會的身份。

然而,提供優質的大學教育是說易行難。很多政府雖有辦好教育的理想,但卻面對資源不足的煩惱。為求解決財困,不少政府正不斷努力地節流和開源。

過往,很多政府在增加大學學額的同時,卻減少對大學生的個人資助。為了確保大學生可以繳付日益增加的學費,不少均擴展大學生的貸款計劃。這方法雖然有助來 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入讀大學,但亦容易陷畢業生於債台高築的困境。例如,為數不少的英國學生便因攻讀學位課程而欠下高達25萬港元的貸款,就算畢業后順利 找到工作,也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可把貸款清還。長期負債不單影響置業和結婚等長遠計劃,更令不少人的情緒飽受困擾,對前景感到心灰意冷。有見及此,英 國政府遂呼吁各界重新討論「學位稅」的構思。有學生組織積極響應這呼吁,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大學生不用再繳付大部分的大學費用;第二,學生須於畢業后 的20年內繳付「學位稅」;第三,以累進為原則計算學位稅,稅率定於0.3%與2.5%之間。以年薪4萬英鎊的畢業生為例,他們須每月繳納125英鎊的稅 款,而年薪16000英鎊的畢業生,則每月須繳納5英鎊的稅款。

雖然學位稅的運作涉及龐大的行政開支,且政府的收入亦欠缺足夠的保證。然而,「學位稅」強調大學生回饋社會是以負擔能力為依歸,即高薪者須繳納多一些的稅 款,而低薪者則不用面對太大的稅務負擔。毋庸置疑,這安排不但可防止因讀大學而引致終身貧困,又可讓學生安心按自己的興趣選讀心儀的課程,而不用過分考慮 攻讀課程后所得到的經濟回報。

如英國政府一樣,本港政府亦越來越依賴貸款計劃,以籌措支援大學教育的資源,結果不少學生在畢業以前已背上了龐大的債務。有人需要透過財務公司借貸,才可 以籌措到部分的還款;有人更因此而陷於破產的邊緣。英國與香港的政經環境差异非小,英國所提出的「學位稅」意念未必可全搬至香港,然而社會不能不正視大學 生因貸款讀書而陷於財困的問題。而按目前的情况,香港政府起碼可以做的,是鼓勵大眾討論「學位稅」的意念。或許透過集思廣益,社會可找出適合香港情况的融 資方法,使大學生的財政壓力得到紓緩,而大學教育的財政來源又得以擴展。

(文章來源:2010年9月11日《香港商報》)

英國央行官員Weale﹕英國經濟復甦之路可能有起有伏

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Bank of England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成員Martin Weale週二稱﹐英國經濟的復甦之路將會“有起有伏”﹐並且失業率上升的速度可能超出官方的預期。

最近剛剛加入貨幣政策委員會的Weale向議員們表示﹐貨幣政策應該作為抵御經濟前景惡化的“第一道防線”。但他指出﹐眼下他對央行的政策立場感到“滿意”。
Sourc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